南湖大山 3742M

[intro] 想要前進南湖大山的想法,可以說是自從第一次爬雪山之後就產生的。除了每次進武陵農場之前都會經過思源埡(ㄨˋ)口,一再地加深這個想法之外;去年十月的一個山岳攝影展「up to 3742」更是讓我把去南湖大山列入 2017 的年度目標中。 揪團爬大山,這種事情很容易流於紙上談兵。 東一句「等你開團」、西一句「我也想爬」,也弄不清楚到底大家想去的決心有多少、願意為此付出多少努力。 主要起哄的人們敲定時間是在清明連假出發。而成員的成形百般波折:第一隊員首選去過南湖的同事夫妻,因為掃墓不能參加;喜愛爬山的匈牙利人想要誘騙女友加入,但兩人在歷經白沙屯媽祖4小時徒步之後,做了點南湖的功課便決定pass。 於是隊員剩下起初吆喝起鬨的同事們,寧神、彧神、我。 後來找包車司機時,恰好那位司機高大哥大學時代是登山社,對於我們的南湖行程也躍躍欲試,因此也想要以開車兼隊員的名義加入。但後來因為我們人數湊不到可以乘坐他的 9 人座,平均下來每人負擔甚鉅,因此在都申請完入山入園之後,高大哥退出了。 人數回到三人。 前情提要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要表達。一趟4天3夜的行程要能成行真的不容易,中間的人來來去去,一下有興趣、一下要考慮,溝通真的是最花時間心神的部分。但會這樣可能是我經驗不多、人脈不廣、實力也不足讓人信賴吧? 幸好最後寧神與彧神仍願意與我一同上山,完成敝人我的一點心願。 我們這次是自組隊,三個看起來瘦弱的女生,因此在山上頗受注目。因為南湖算是長天數、同進同出的行程;背負的重量重、路程長,所以沿路得知我們自組女子隊三人,無不拋出「好厲害啊!」的評價。一路上遇到的大多都是商業免背或是學生登山社的團體,但也有遇到一個獨攀小弟。 [行前準備] 做足功課才能有所應變。 先說說我的百岳經驗。最長天數 2天爬玉山,最短天數 4 次雪山單攻;露營經驗 1 次小溪營地。 可以說是菜鳥之王。我也深知這樣的經驗要爬南湖嫌不夠,如果有一位有爬過的人帶領會更好,偏偏就是找不到這個人啊….所以只好更緊繃的做功課、看書、更緊繃的鍛鍊自己。導致很多準備有點多餘,但是也從中學習到很多。 。體能部分:規律運動,3/12 行前訓練 (三人都參加) 負重13 kg 左右陽明山縱走 10 hr 51 min ;3/19 完成萬金石馬拉松 4:13:12;3/26 戴口罩跑河濱 32 km。 。路線部分:GPS 路線圖+ 登山客 NLSC地圖;無數山友網誌遊記;好幾趟圖書館想印上河地圖但都沒有(超爛);國家公園提供等高線地圖。 。裝備部分:參考玉管處提供之打包清單,視情況調整。這次瓦斯用得有點緊繃,我們帶了一罐230g 的上山(保險計算 20 g/人/天),可能因為第一天羊肉爐耗瓦斯、加上幾乎要把水從0度煮滾,因此瓦斯不夠一直是我的隱憂。 。規劃菜單:這部分是我很期待的,在山上烹煮實在太療癒了! 最後右邊攜帶的食材與左邊實際的菜單,還是有出入,很多食材沒用到、沒用完就背下山了。在山下吃起來顆口的吐司及法國麵包,經過山上的寒氣摧殘後也不是那麼可口,幸好有鮪魚罐頭和商業團多的食物可以滋潤乾燥的麵包…. 乾燥飯的使用也多估,由於一包乾燥飯熱量約300卡,怕不夠所以帶超多上山,結果生鮮食材通通加進鍋裡煮,從燉飯變稀飯,三人大概吃兩包就飽得不像話。 生雞蛋帶上山雖然都沒破,但是帶太多,所以又背了兩顆下山。但是雞蛋加在康寶濃湯裡真的是絕世美味。 玉米罐頭原本要來搭配土司,也沒用到,當成緊急糧食也還說得過去,不能算是多揹的。 […]

雪山賞雪賞杜鵑,單攻 2.0

雪山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即使去過了,一旦又有機會,依然會不顧一切地再去看看。當一有爬雪山的念頭後,閉上眼睛憶起的盡是那一段段風格鮮明的風景,半山腰透過茂密樹林看見對面山巒的大景;東峰後綿延而上的哭坡;過了369山莊後的之字形上坡插進被高聳冷杉環繞的黑森林;出了黑森林的圈谷;通往主峰的銳利碎石坡… 但高山的迷人之處,是即便同樣的路段,也可以擁有千千萬萬種風景;不同的天氣、時間、季節,便可以讓原本印象中起了大霧的之字坡變得金黃而美麗;讓第一次看見的圈谷覆蓋殘雪像是想像中的喜馬拉雅山一樣動人;讓山谷及綠色山壁上點綴白色粉色的高山杜鵑。 這次搶著生活中忙碌的一點時間,跟著Abby上山,看見雪山不同的樣貌,更是明白每次爬山都必須珍惜當下的美景,因為或許那些美景只會在人生中出現一次,下次便不復存在。(就在前日探訪被蘇迪樂颱風摧殘的內洞林道水源處後,更有此感)我想那被大火燒掉的白木林,就是這樣在我有生之年再也回不去的美景吧? 這次單攻是在我五點下班後直衝宜蘭,在羅東接了孝誠後吃了一個池上便當就開上泰雅路一段到七段上到武陵。在小蘭家民宿(註1)外停下車後,只有滿天星星,被拴住的狗在不停吠叫劃破寧靜,像是在警告我們不要這麼晚還打擾雪山的安寧。 夜晚,我們四人在小蘭家的民宿落腳,氣溫大約11度,就躲進被窩等待黎明。睡到一半有地震把我搖醒,但眼前一片漆黑像瞎子一樣完全看不見任何東西,也沒有騷動的聲音,便闔眼睡去。 註1:小蘭是上次雪山單攻下山時,遇到正在賣超甜蜜蘋果跟李子的越南女孩,笑得時候是呵呵呵而且尾音會上揚,眼睛瞇成一條線,然後說「我絕對不會上去爬雪山,爬果園就夠累了」 房間響起各式鬧鐘的聲音後,聽見窗外的雞鳴,我們吃完小蘭幫我們準備的超大饅頭加上土雞蛋後,上車上山。看著太陽從對面的武陵四秀露臉,照亮我們這邊的山壁,景色雖美,但也開始擔心會摸黑下山,動作要快,但心急時更是容易漏東漏西。好不容易站上大水池登山口,跨過白色鐵柵就像是踩過路跑活動的起點線一樣,暗示今天的雪山單攻正式開始。 因為太陽已經升起、山間霧氣又濃,一開始的樹林不像上回有那麼多令人駐足讚嘆的大景,但欣賞身邊的美麗樹林一樣令人心曠神怡。記得上一次這段往哭坡觀景台的路程我們走了好久,因為沿途都必須停下欣賞對山層巒疊嶂的絕世風景,但這次倒是很快就抵達哭坡觀景台了… 大概是雪季剛過,從起登開始就是帶點濕氣的土壤,到了哭坡的開始更是嚴重,一大片爛泥,完全沒有一點死角可以閃避,只能任由泥巴包覆鞋子前進。上回哭坡很曬,今日哭坡很美,沒有烈日只有微風,抬頭無需皺眉就可以看見石階綿延到山頂。 直到右轉往東峰方向前進,闖進上帝的花園,左右一叢叢開滿粉色白色花朵的高山杜鵑,爭相在山徑的兩側盛開,就連遠方峭壁上也有他們的蹤跡。不像平地的杜鵑那樣妖豔,高山杜鵑像是低調高雅的貴婦,嫩白色的花朵綴著粉色的點,圓圓的一朵朵簇在一起。我不懂賞花,但是當看到在遙遠不可及的峭壁上攀生的杜鵑時,會感受生命抓緊機會想盡辦法延續的力量。東峰到三六九山莊的路上,杜鵑依舊,低頭就看得到他們開在高山箭竹的山谷里,雖然不像陽明山花海那樣一整片的花,但也因為這樣,每看到一棵,就驚嘆一次。 過了三六九我們開始趕路,走上之字坡往森林線去,轉入黑森林後,瞬間不見天日,雪季標示的反光條每隔幾公尺就標示一次,防止登山客被生長整齊的樹迷惑。黑森林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巨大筆直的冷杉長滿山壁,我們就在山林裡被滄桑的樹幹環繞,樹的雄偉總是給人一種很寧靜、安定的感覺,站在樹下往上看,直看到樹頂,更會發現自己的渺小。偶爾遠方傳來動物的低鳴,我們也在柔軟的泥土上慢慢爬升、越過難得水量豐沛的溪流,直到黑森林的出口,總算又看見亮光。 但雲霧早已在我們在黑森林時籠聚,森林出口已經起了大霧,走出圈谷我們全部驚呼!圈谷個雪還沒溶,還有好多大塊的白色積雪塗在圈谷的山壁上,第二次在台灣看到雪,好白!!而且襯著山頂那種冷冽的岩石色調,看起來就像是到了想像中的聖母峰。我們還來不及欣賞圈谷的360度美景,就開始下起了大雨,但就在我們手忙腳亂的穿起雨褲雨衣後,雨就停了….但這一段風又大又凍,體感溫度大概只有3-4度,索性不脫雨裝備直接踩上碎石坡。 碎石坡走上一段就遇到大片的殘雪,必須涉雪而過,穿著越野鞋要硬是把腳插進雪裡才有辦法挺進,走一步滑兩步的速度慢慢向前。當下,心裡覺得雪就是一個遠看浪漫,實際上卻想敬而遠之的東西…。幸好雪蔓延得不是太長,也有很多段已經被山友走出一條沒有覆蓋的路,因此前進順利。通往主峰之路遙遙,上次停留超久的枯木林我們也沒多費神欣賞,大概花了快要一個小時才看到雪山主峰之石。 在沒有大景、沒有怡人的太陽的山頂我們只停留了大約十分鐘,看著同行的孝誠像雪山之神跪拜的畫面,我想起那幾場我認真完成的馬拉松比賽,也是會在完賽時含淚向賽道敬禮,感謝在賽道上發生的人事物、感謝賽道本身,我想兩者是一樣的意思;或許在山頂設一個大石,就是為了提醒大家要回想上山之路所見,並且在心中真心感謝山林所賜予的一切吧?就跟終點線一樣。 我們匆匆下山,滑下碎石坡和碎石坡上的白雪,然後回到黑森林,氣溫突然不那麼寒冷。一如往常我總是不會在下山時著墨太多,畢竟下山之快,轉眼就來到三六九山莊的之字坡。上回下山在這裡起了超大霧,讓人只是一個勁的埋頭往前走;這次走出黑森林時,雲霧散開,整片大山大景全展開在眼前:金黃色的箭竹綿延山谷,遠方黑色灰色山的剪影層層疊疊的搭配山谷裡剛散去的白雲、襯著小片的藍天與微風。看著前方的孝誠與Abby小小的身影隱沒在之字坡裡,那種剛從樹林包圍的心全都開闊了,天地之大而我們是用如此渺小的身體在其中行走,反觀活著的那麼多煩惱困擾,其實都只是一瞬,而天地才是相對的永恆。(突然進入滄海一粟的哲學式感嘆) 大約下了哭坡,準備戴起頭燈摸黑下山,我忘記此時此刻好像有什麼事情讓我的心變得浮動,就連後面走著的大Ben發出的聲響,都讓我以為是有野獸在後面而感到不安。但走到七卡聽見晚上住宿的康橋國中生嬉鬧的聲音,並獲得他們「小心下山喔」的貼心小提醒後,似乎已經讓此趟行程劃下句點了。 出了大水池登山口的那個鐵柵,天已全黑、管理室也沒人,我們直接全身臭臭的驅車回家。不知為何我累得不像話直接一路睡到山下,醒來耳朵因為氣壓變化而疼痛不堪。感謝大Ben讓大家睡得安穩,又讓大家安穩回台北,可以在單攻完立刻開4小時以上車的人,大概也只有大Ben了吧。

南庄老寮 打工換宿15天-南庄必須品嚐的10種食物

來這邊 15 天,也吃了南庄有 15 天,可以說是吃喝拉撒都在南庄了。竊以為,有幾種食物是來南庄必須一定要吃到的,沒吃到別說你來過南庄。 1 佳鄉小吃-炒粄條 南庄是客家聚落,說到客家聚落就理所當然的會想到客家人最有名的「粄條」與「湯圓」,至少在我的小世界裡是這樣子的。而我吃到這家炒粄條也是一個意外。第一次進入這家店,是剛到南庄的第二天,那時候還不習慣南庄很早打烊的生態,在老寮拖到7點才出門覓食,此時此刻南庄的店鐵門幾乎都拉下了。中正路還開著的幾間店其中一家就是佳鄉小吃,我點了一碗湯麵,那熱湯的滋味,完全擋住了店外的寒風,我們與老闆娘一起,邊吃邊看電視正在播放的古裝劇,就這樣靜靜的吃完一碗麵。 第二次,是剛走完神仙縱走後,我與同行的寶萱、翊齊一起晚餐,那時候我直覺想到佳鄉小吃,而心情上點了一盤炒粄條,就此發現全南庄..甚至是全台灣 最——-好吃的炒粄條! 他的炒粄條很特別,是會加入炒蛋與高麗菜絲、肉絲、胡蘿蔔絲一同拌炒,味道爽口不至於太過油膩;不死鹹,雖然口味重,完美的襯托出每一個精心加入的食材。 後來吃了幾家其他店的炒粄條,都已經無法再超越佳鄉小吃的炒粄條了! 必吃程度:★★★★★ 2 老家米食-客家鹹湯圓 聽老寮的人說,這家店的所有產品都是從自家廚房裡頭出來的,從板條、湯圓、蘿蔔糕等等,都是從原料現場製成,口味較為清淡,但可以保證健康品質。位在前往康濟吊橋前的上坡上,那邊唯一兩家店其中一家就是老家米食,店面明亮乾淨,空間很大,但我在的這幾天都沒有看到他滿座過…可能是地理位置相較於中山路上的那些快炒店而言,比較少有餓著肚子走到這裡的人吧? 我記得寒流來下雪的前一天,可以說得上是「天寒地凍」我與換宿生哈勇一走過店門口,便立刻聞到老闆正在熬煮的仙草茶,哈勇就忍不住點了一杯,雖然我沒有喝到,但是聽說那是老闆熬煮八個小時才有的獨特風味,我相信在寒冷的天氣裡必定是至高的幸福享受。 必吃程度:★★☆☆☆ 3 芳山農吧-老闆客製調酒 過了晚上九點之後的南庄,只有兩間店還開著,其中一家就是「芳山農吧」營業時間從晚上六點開始到凌晨兩點,因此一日遊的觀光客,通常會在走訪十三間老街時,與他無緣擦身,只能看著外頭盆盆的香草植物還有店門口旁的一台農業機具(應該是鋤草機吧?) 如果你在南庄住過暝,絕對不能錯過芳山農吧!老闆會問你今天的心情,幫你製作一杯客製化調酒;又或者老闆會拿出最近跟小農購買的南庄在地農產品,製作一杯南庄風情的飲料。假使住在南庄兩天,也可以兩天都和農吧報到,體驗老闆帶給你兩天完全不同的舌尖體驗。 我記得第一次走進農吧,是去年「南庄山水馬拉松」的前一晚,那晚人多,點了一杯薄荷摩奇多;這次來南庄的幾天,我去農吧三次,每次都是不同的驚奇體驗。第一次是以香料萊姆酒作為基酒的榛果酒,問老闆是什麼名字,他說這是特製還沒有起名;第二次是柚子風味的調酒,用的是我上次親眼看到老闆拿整顆柚子釀成的柚子糖漿調製,我記得那天還聊到老闆自己製作的超高成本桂花釀;第三次是離開南庄前的晚上,老闆說「我覺得你應該需要更重的酒」,雖然我不知道他哪裡得到的結論,但他選擇使用草莓釀造的酒,加上一點黑醋栗酒與萊姆,最後加入一點蛋白。 我不太會品酒,畢竟平常也沒有去酒吧的錢與閒情。但我還是要試著說說看每天的酒:第一杯甜而不膩、溫暖、有餅乾的味道,很適合爬加里山前一天的心情;第二杯一開始含在嘴裡是柚子的香,進入喉頭則略有柚子皮的苦味,味道乾淨清爽;第三杯因為多了蛋白的加持,口感比較濃稠、厚重,不似前兩杯一個吞嚥就進入喉嚨;而是可以稍微讓酒水慢慢地通過咽喉,品嚐裡面莓果特殊的香氣與萊姆酒本身濃烈的味道,第三杯讓我聯想到在都市深夜、穿著立領風衣的波浪捲單身女性,或許會抽雪茄的那種。 必吃程度:★★★★★ 4 建成包子-蔥抓餅、菜頭包、酸菜包 我在南庄的兩個禮拜,我只有 2 天的早餐不是吃建成包子。位在十三間老街延伸的中正路上,一大早就生意興隆;無論我什麼時間去吃早餐,點餐的客人從來沒有停過,而老闆也是全家出動,小孩幫忙裝豆漿、米漿;妹妹(?)負責生產蔥抓餅;阿婆負責在廚房備料並拿到錢場,有時也支援前場結帳。老闆從保溫櫃取包子/饅頭的手從沒停過,同時還不忘跟老顧客哈拉個幾句。 建成包子的選擇很多,這也是為什麼我可以天天吃他當早餐;甚至帶上山當行動糧。鹹的口味有香菇肉包、酸菜包、高麗菜包、竹筍包、菜頭包、菜脯包,通常最容易賣完的是酸菜、竹筍與菜頭,大約9:30之後就不一定吃得到了;豆沙包及紅糖饅頭也滿多人點的,喜歡吃紅豆的不妨試試。 對了,他的豆漿跟米漿super好喝!是水龍頭式的儲存槽,打開水龍頭就有熱豆漿跑出來,老闆還有在賣咖啡+豆漿,可惜我沒有喝過。 建成包子最厲害的,就是他的價錢:一律 10 圓,多虧了建成包子,讓早餐可以 20元 解決,即使那天吃了蔥抓餅,也是只要40元搞定, 必吃程度:★★★★☆ 5 山度窯烤麵包 「山度」在客家話中意指的是「山裡面」的意思;這間麵包店在往向天湖的山上,搭台灣好行的話要在四十二分部落下車。同事來找我玩的那天,我跟上他們的行程,一起去了這間窯烤麵包店,騎著摩托車上山,剛好那天山上濃霧;能見度大概只有5公尺不到,苗124線道的山路又蜿蜒,一直不停錯過要右轉切入岔路的路口;騎過頭一次之後才透過濃霧,看到紅色字寫著「山度窯烤麵包」的指標。離開縣道後,是一個不停左轉右轉的小路徑,應該是山裡人家在走的路,每個轉彎點都有指標還算清晰,大約轉了4、5次後,終於看到堆滿木柴的大磚窯在門口的山度。 他的麵包口味不算多,每個90元,每條麵包的重量都十分講究,我們吃了桂圓紅酒、金佶紅豆、多穀物與紅寶麵包。這裡的麵包會在10點~13點出爐,我到的時候已經將近1點,只剩多穀物、全麥、桂圓紅酒三種可選,下次只能早。 他的麵包與一般麵包不同,是用高筋麵粉做的,裡頭的料很真材實料,每一口都是配料的香氣,咀嚼之後更是濃濃的麵粉香,會忍不住一口接著一口的拔來吃。 山度的網站>>> http://www.shandu.tw/index.php 必吃程度:★★★☆☆ 6 市場豬皮飯 營業時間很長的一間店,而不論什麼時間去,都有很多人坐在裡頭吃。座落在南庄桂花巷對面的菜市場裡,來往的人潮應該都不會忽略這家招牌巨大的店。顧名思義,豬皮飯的主角就是豬皮   和   飯,那是什麼這麼有名?小碗價錢50;大碗70,除了一碗滿滿的白飯之外,上頭會蓋上一半的豬皮丁、一半的客家酸菜,我學著在地守望相助隊隊長的習慣,會在老闆天飯放豬皮時,請他把油瀝乾。豬皮飯一到手,第一件事就是把全部的東西攪和在一塊,然後大口大口扒飯來吃。 南庄有很多農田、種了很多稻米,拯救台灣農業最容易執行的方式,就是吃米食。我在南庄吃飯的時候不像在台北會請老闆飯少,因為這裡的米,真的非常香甜。 必吃程度:★★★☆☆ 7 […]

南庄老寮 打工換宿15天-歷史篇

第二天跟前管家姚姚帶的南庄導覽,抵抗一打開拉門刺骨的寒冷,我們一群人從南江街走出去。 南江街,老寮的所在位置。之所以叫做南江街,是因為臨著南河,也因為剛好位在南河、東河、中港溪的匯集地,因此是南庄最早發展的一條街,無論是山上的煤礦或樟腦,都會在這塊建築密集的區域進行販售與交換。而現在的南江街早已沒有當初市集熱鬧的景致,許多街上的房子年久失修,被雜草吞噬,正是產業沒落後人口外移、老化的最佳證明。剩下的房子也因應觀光,將二樓統一加上可以種植盆栽的小陽台,形成另一種規律的景致。 康濟吊橋,是因為觀光而生的吊橋。台灣很喜歡吊橋,於是當南庄變成了觀光區後,也硬是蓋了一座跨越東河的吊橋,漸漸取代了原本「南庄橋」溝通河岸兩側居民的工作。站在吊橋的正中間,可以完整體會南庄的一天,太陽從東邊升起後,照亮山谷,驅散積存一夜的水氣;日正當中後太陽將沒入吊橋的另一側。記得到南庄的第一天,我拖著行李正要上橋時,前面的女孩帶著他的黑狗走到橋的1/5時,那隻小黑狗三番兩次的猶豫、退縮,不論主人如何鼓勵,他總是在跨出三步之後又因吊橋搖晃而折返,最後他決定直接涉溪而過,我就在吊橋上眼睜睜的看著牠被湍急的河流沖到遙遠的對岸,應證了以前高中物理的題型之一。 走出康濟吊橋,左手邊就是「十三間老街」,顧名思義過去曾經有十三戶人家在這,房子修建得整齊,但現在似乎已經有很多戶都不復存在了。繼續走到南庄真正的老街上,聽說過去因為關刀山大地震,老街上原本的房子都嚴重受創,後來才又重新修建,因此說老也老不過30歲,但還是看得到過去老平房的長相。 「永昌宮」前有一間製冰廠,也是南庄僅存的製冰廠,由於過去南庄曾因煤礦、樟腦、木材而繁榮,光是這塊小地方就有三家製冰廠。但產業沒落後,接連倒閉只剩下「永良製冰廠」觀光興起後,老闆也跟風似的開始賣起了臭豆腐與桂花冰苦撐著。 走到南庄國小,開始正式的講解南庄的歷史,而南庄的歷史要從一位日阿拐先生說起。日阿拐是一位被賽夏族收養的漢人,成年後備受族人愛戴而成了部落的頭目,他有著超強的溝通能力與外交手段,因此帶領著部落與客家、泰雅、漢人協商,爭取了許多許多的農地與獵場,甚至還因為幫忙賑災被封了國子監!但後來因為日本人從滿清政府接管台灣,原本原住民和漢人土地上的主客關係,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土地完全收編國有,再加上當時日本人從台灣大量出口的樟腦在國際市場價格下跌,日本人變得窮困付不出當時房地稅「山工銀」,於是阿拐遂率領族人攻打日本人,但日本人也不是省油的燈,拿著台灣樟腦做成的無鹽火藥對付原住民。阿拐只能逃,逃回賽夏族的山裡從此變成傳說。 老寮前管家姚姚指著南庄國小裡的那棵楓樹,說是當時日本人處決反抗原住民的刑場,當時還會把原住民的頭顱掛在樹上示眾。國小的小朋友都不相信,但卻也不敢在晚上時靠近那棵楓樹。緊靠著南庄國小,是南庄老街的一號景點「南庄百年郵局」,正是日據時代當地繁榮到需要專設郵局的證明,而這個古老郵局,現在由南庄鄉觀光發展協會接管,長得跟所有觀光區裡的小古蹟一樣,販售紀念品、拍照、蓋章…但卻是支撐著桂花巷觀光發展的重要靠山。 郵便所再往上走是「永昌宮」,也是南庄最重要的信仰中心,裡頭住的是三官大帝,原本的寺廟也是因為關刀山大地震全毀,後來才又臨時建造了新的永昌宮。為了慶祝落成,想要舉辦非常盛大的辦桌活動,預計在「郵便所」的位置起一棟香客大樓迎接來自各地的香客,但這個信仰計畫剛剛好與當時想要藉由「郵便所」發展桂花巷觀光的協會產生衝突。而當時正巧在舉行「南庄十大景點網路票選活動」,桂花巷的支持者便啟動網軍灌爆「郵便所」的得票數獲得勝利,這也是為什麼郵便所還在,而永昌宮還是孑然一身。對於一個城鎮而言,當地的廟宇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據點,無論婚喪喜慶、求神問卜、生老病死全部都脫離不了廟宇,因此當時在「發展」與「文化」相抗衡下,最終還是輸給了發展。 關於桂花巷,我們到了那三個斗大的「桂花巷」階梯上繼續聽了一段資本主義入侵的故事。為什麼南庄不產桂花,桂花釀卻遠近馳名;不產桂花卻有「桂花巷」?其實「桂花巷」一名的由來,是當時一群長老教會、學校老師所組成的「鄉里促進協會」所投遞的計畫書名稱。他們秉持讓鄉里環境更好的理念,爭取當時扁政府正推行的社區營造經費,在一家很愛看《桂花巷》的老闆娘所開的「桂花麵店」旁邊租下一間辦公室,索性將他們提出的計畫叫做「桂花巷社區營造計畫」。計畫主要是要將客家莊常見的後門緊連雞舍豬舍水溝,鋪上石階、整理成乾淨的共同環境空間。而這個計畫獲得首獎的100萬補助經費,協會也開心得計畫拿這筆錢為鄉里規劃更舒適的空間,此時,出現了反對的聲音,他們發現有觀光客特愛這條狹窄通往郵便所的道路,於是開始稱這條後門連結而成的石板路為「桂花巷」,沿著路邊的店家一家家的開張,開始販售一些頂著「桂花」之名、吃完就沒了的食品。大批的觀光客湧入後,原本還撐在巷內經營慈善咖啡的發展協會,也因無法應付租金調漲完全撤出桂花巷,回到長老教會中持續默默為這塊土地付出不會被質疑的努力。這就是殘酷的資本主義入侵的最佳應證,當協會為了居民改善了環境,資本主義就輕易進駐了,完全不需付出任何努力,而當地人民也無法抗拒的展開雙臂迎接錢潮,沒發現正在失去的是累積了幾百年的珍貴的文化。 更可笑的是,桂花巷頭的「洗衫坑」原本是拿來洗衣、洗肉、殺雞…,是婦女進行日常作業的場所,但觀光興起後,便被觀光客投訴不夠衛生而漸漸沒落。同樣的狀況,也在東河的兩側可以看出些微端倪,蓋了停車場的一邊,完全阻隔居民到打河邊的道路,居民也漸漸地不再利用河水進行日常的洗滌作業;相較於河的另一邊(也就是靠近南江路)仍然常有阿婆在河邊洗衣。

南庄老寮 打工換宿15天-加里山

原本還在考慮要跟著老寮的活動上山,就在猶豫應該要自己去爬、還是跟著活動上山時,我遇到一個剛好也是要來爬加里山的房客,於是就在南庄大雪回暖、爬完神仙縱走的第二天,我與他一起上山了。 就稱他為Z吧,實際年齡未知,只知道大約比我大個兩三歲,是因為一張免費的高鐵票所以決定來苗栗,而既然到了苗栗就爬一下苗栗最高峰加里山吧!這樣隨興對待加里山的性格,與我跟老寮的人談到加里山的氛圍完全不同;每當我談及要爬加里山,總是會有很多聲音說「最好有人帶」、「雖然有布條但不熟山況還是會迷路」等等的,而我也因為登山口在鹿場裡面需要交通工具才能抵達,因此遲遲沒有下定決心要前往。這次遇到一個如此(下雨還)毅然前往的山友,我也想搭個順風車,放棄跟老寮的活動就衝這一次直接上山。 上山的那天清晨4點下起了大雨,我被雨聲驚醒心裡暗暗不妙,但是上山的行動糧也買了、機車油也加了,如果早上醒來只有微雨怎麼可以這麼輕易放棄! 6:30 拉開鐵門時雨還在下,但是稱不上大雨,於是穿上與裝備出門買早餐,然後一路沿著苗124縣道上鹿場登山口。 騎車算是最辛苦的part,車程大約30分鐘,在寒冷的雨天身體都快要凍僵了,一度雨還有點大。騎過石壁部落的超巨大石頭裸露峭壁時也顧不得多看一眼,但還是無法忽略正在排隊進入河床盜採砂石的砂石車。 過了鹿場部落後,就是很蜿蜒陡峭的山路,路面不平、時常看到被石塊砸出的凹洞,經過九彎十八拐的陡峭轉彎上坡後,我很慶幸我不算太重,不然這台 125 cc 坐騎大概無法支撐我到登山口。   登山口前有一涼亭跟小屋,我們抵達的時間大約是7:30 所以小屋沒開。雨仍然飄著,這樣大小的雨,只要一走進比較茂密的樹林大概就感覺不到什麼了,甚至連傘都不用撐。與綠色「加里山」字樣的木牌照了一張之後,宣告加里山登山行程正式開始! 開始往樹林間走去時,開始回憶各式各樣在別人遊記上看到的照相點,大家大約都花了6個小時沿路往返,而除了加里山外,這裡還有另一座山叫「哈勘里山」比加里山稍微矮一點,有人會連著走一個O行縱走稱作「哈加縱走」預測大概需要11個小時左右,下次可以找一個晴朗的好天氣來挑戰。 如同所有遊記所記錄的,一開始是水管路,還隱約聽得到水在管子裡流動的聲音,進入登山口後,周圍整片杉林都是幾十公尺高的巨大杉樹,他們的針葉剛好躲過前幾日的冰凍,茂盛的擋住所有陰天可以射進樹林的光線。人走在林間整個被縮小了,整片樹林大概只有我們,搭配雨打在土壤與樹葉的滴答聲中,踏出穩定前進的步伐。 整段杉木林的這段路是很平緩的下坡,走到哈勘里山的叉路後沿著指標擇左,開始微微下切溪谷,這段路雖然平緩,但是雨天與雨鞋的組合,讓這段充滿密集樹根交織的道路變得非常不容易行進;不是踩到樹根很滑、就是想要踩在樹根的縫隙,但無論腳跟或是腳尖都無法伸進去…下次來如果是晴天的話,還是穿上靈活的越野鞋比較適當。 經過大約 400m 的下切(不精準估計),溪流的聲音越來越近,穿出樹林就看到大石小石錯落的溪流,我們應該是在河川上游的地方,水非常乾淨,我們走過架在大石塊上、限承一人的佳里小橋,搖搖晃晃的用一根竹子與一條鐵板搭建而成,平安過河後,即看到對面超斜土坡上的綁帶與兩條垂落的繩索,示意我們要往上攀去。 我很喜歡爬這種需要手腳併用的陡坡,不一定要借助繩子的力量,其實要爬得快,最好的方法是尋找沿路的抓點與踏點,反而不會被繩子侷限住,浪費多餘的手臂力氣;也比較不容易因為繩子滑動而讓整個身子失去平衡。抓著樹根、踏著樹根與山坡形成的小階、扶著石塊往上,直到比較平緩的土徑,回到看似平凡的路上。 接下來的上山路徑呈「之」字形,平緩好走,周邊開始出現一些看起來比較像原生林的巨大樹木,還有很多落在路邊生滿青苔的巨大石塊,很好奇這些石塊是從哪裡掉下來的,他們應該已經落在這幾百年了,周遭的樹與藤都繞著他生長、用樹根包覆他,形成一個非常懾人的景觀。 雨天的山上很吵雜,因為雨不停落在山裡發出規律的沙沙聲;但雨天的山很安靜,沒有任何生物活動的聲響,沒有蟲鳴、鳥叫,是一種很寂靜的安靜。這條路就是這樣,只有我們踩在落葉的聲音,然後看著樹木在這偌大的山裡崎嶇生長,包覆任何不平坦的地方,這大概是那天整片林中唯一讓我感覺到的生命。 持續向上延伸的道路,中途會經過一間避難木屋,外頭有山林狀況的解說牌,牌子上還被人用簽字筆更改了至山頂的公里數,修改大意是「這條路絕對不只你寫的五公里」,但誰知道,或許設立牌子後山況改變、路也變了也不一定,只要沿著最新的布條走,應該都不會有問題。 在林間漫步的時光結束了,沿途與「神仙縱走」一樣有設置共9個救援樁,當看到第9救援樁時,同時看到指標剩下0.7公里,指向一條很陡的爬升路線,我想這就是網路上遊記裡「傳說中的700公尺」,聽說往往都要花上1小時以上才能完成。 往山頂的路果真名不虛傳,同樣是需要手腳併用,也有很多段都有繩索垂掛在岩壁上,也就是我最享受的路段,因為一直陡升、攀爬,Z的速度稍微落後,但山頂也沒有什麼叉路所以我還是一直往上衝。從一開始的矮灌木,到後來的箭竹林,持續攀升了大約30分鐘的時間,總算到達泥濘的繞山小徑,此時的大雨已經將路面弄得都是泥巴至踝的積水,要不是穿著雨鞋,我應該無法這麼肆無忌憚地踩下去。其實山上可以看到一兩個叉路,但是因為綁帶越趨密集,因此也不是很需要擔心迷路,只是可能山頂轉彎很多,因此往往會有「前方無綁帶、過彎才看見」的狀況;而其實沿路的綁帶也都因為雨,濕濕黏黏的貼在樹上,有些需要認真地尋找一下才會看到綁帶。 就在穿越無數箭竹林和成堆的大石頭,心裡正想著「這樣的路況到底要多久才能到達山頂?明明周遭的景色感覺上都已經快要沒有遮蔽了才對」,此時翻越一兩個大石塊之後,就看到疑似是至高點的佳里山頂。沒錯!三角點就位在多顆大石頭的中央平坦小地面上。我興奮的向正探出頭的Z大喊,兩個全身溼透的我們,好興奮終於抵達加里山頂 2220m ,雖然一丁點的view都沒有,除了山頂的大石景色之外一片白茫茫,但是經過我們一連串的努力攀升,我們在一個誰也不會出門的雨天「爬」到加里山山頂了!光是這樣就值得為自己驕傲5分鐘。 山頂view不好,但是風大雨大,我們也不多留了,找個遮蔽匆匆地塞進一些食物就起身下山,我不斷地跟Z說,下山慢慢來、下山最危險,其實也是在提醒自己,要看清楚綁帶再前進。就路況而言上山難,下山更難,在那「傳說中的700公尺」我滑倒了一次,幸好只是滑在一個比較寬的落差,微微地滑了一點路,省去了還要爬下去的麻煩。只要是比較陡的坡都必須要面向山壁向下,下雨天其實踏點都糊糊的,看起來是踏點的不見得穩固;可以踏的點不見得踏得住,只能用腳盲探,所以手更是要抓緊。一步一腳印地往下總算回到9號救援樁,意味著接下來都是比較容易的路徑,但從下山開始,雨勢越來越大,連原本好走的土徑都變成積水小徑;水積在樹根所隔出的小空間裡混淆視聽。我的褲子塞在雨鞋裡,水就沿著褲子的皺褶流進雨鞋,雨鞋裡也積水了…於是加快腳步只想要快點下山。 下山大概只花了一個小時,一個一個救援樁倒數,一下就穿出樹林到達佳里小橋,溪水已經比我們去程還要大上許多,想必是源頭的雨水同樣下得又快又急。過了溪、走回一開始很多水管跟古老小鐵路的步道後,馬上就看到森林的入口處,此時,呼出一大~~~口氣,總算在大雨中結束了,但騎車下山也是很大的挑戰。幸好老天爺眷顧,當我們在屋簷下休息夠了之後,雨似乎也開始轉小,只剩一點毛毛雨比上山時還要溫和百倍之多。 回程騎摩托車不停熄火,所以到達鹿場部落前,根本不需要發動車子就可以順利滑下去。在剛爬完加里山的愉悅心情下,這樣滑行格外有趣,還可以沿途欣賞偶爾撥雲見山的美景。 這次一共爬了5小時左右,很佩服Z先生可以跟上我雨鞋浸濕、歸心似箭的腳程,雖然他好像覺得累,但也看得出來他應該還算滿足(?) 。回到老寮後也要面臨把所有東西晾乾的考驗,全身上下無一處不濕,而這個晾乾的活動持續了四天有餘,因為那一陣子的南庄實在太潮濕了….

猴山岳一人獨跑

如果晴天就去跑陽明山,但是一個醒來就是陰雨綿綿,拒絕上班的禮拜五早上,臨時起意去爬山。 跟上班同一路線的在萬芳醫院站等公車,還遇到同事彧姐在趕著要打9:30的上班卡,對照我內心得愜意,手拿一杯拿鐵、雙肩背著越野包、穿著100%的跑步穿著和goretex外套,心情平靜但又同時擁有雀躍的期待。 搭上530到貓纜站轉搭貓纜上指南宮站,一個人的貓纜搖搖晃晃的,安靜得可怕,只有機械運轉的聲音。搖晃到指南宮站似乎沒有多少人下車,陰雨的早上10點似乎也不是一個觀光人潮多的時段。出站後很快的看到往「猴山岳」的指標,沿著水泥樓梯往上爬,爬了一小段,幸好這座山不只這樣。經過老舊座落在路邊的洗衣機和舊沙發,再往前走一段是一間土雞城,這間土雞城不停出現在這一帶的地圖上,算是一個大地標。 路上空無一人,連一隻狗都沒有,過了土雞城的產業道路,就是「猴山岳」的登山口。走近登山口,附近出現一位穿著羽絨背心的阿伯,我心跳加速的快步向上爬,踩著石頭,沒有階梯的狹窄、陡升步道,只要遇到可以跑起來的平路,就死命往前奔。森林裡其實很吵,雨滴打在我goretex上的滴答聲、外套帽子和頭髮的摩擦聲、風吹過樹梢刮下葉上的露珠的聲音、鳥獸被我驚動在遠方樹林裡逃竄的沙沙聲….一個人跑在下雨的森林裡,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安靜。 當心裡覺得剛剛那位阿伯絕對不可能追上我的腳步後,我才放心稍做休息,抬頭看到陡峭的石階上,有一男一女兩個個人影也正在緩慢的往上。聽說是來做步道調查的,希望他們可以讓這片森林繼續維持這樣原始的樣貌。後來,超越他們後,在猴山岳前峰再次遇到他們,聽說他們今日的路線是要爬一整圈到石碇,看他們手拿著手繪地圖,不知道他們有沒有頭燈… 我繼續往猴山岳前進,一直到路過主峰也渾然未覺,中途非常多陡升陡降,在下雨的加持下,更加難爬,但同時更好玩!有手套沒在怕!  一個人跑在林中,是被注視的感覺,和一個人走在河濱公園的感覺不太一樣,偶爾衝出的鳥類到後來已經嚇不到我了,我跑我的,與這片身處的森林共處,祂看著我的一舉一動;而我也小心翼翼地踩著我的每一個步伐。 路上指標不多,在岔路時也有很多綁帶可以參考,但問題就是出在綁帶太~多,都不知道要相信哪一個,跑到後來會開始把腦中所想全部喃喃的講出來,「這兩條路應該是會往同一個地方吧」我這麼對自己說。  到了鞍部,開始選擇要折返還是繼續往二格山走,看了時間才11點半左右,當然選擇往前。但是指標有點凌亂,一下往筆架山,一下往二格山,我猜他們在叉路之前是同一個方向。 猴山岳的出口是大馬路,但指標說往前可以繼續往二格山走,找了好久才看到正前方那條不起眼二格山登山口。 二格山走一會就看到岔路中沒有指標,選了一條心中覺得應該是「對的」的方向走,結果是一條很~~~~長的石階步道,綿延不絕的陡升,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抵達山頭。在此遇到了山裡第三個人,是一人獨爬的大哥,他也一直說我很厲害,但其實他明明就也跟我一樣… 二格山不知道何時結束,但是階梯的盡頭只剩下「往筆架山」、「往草楠榕樹」、「往猴山岳」三個選擇的指標,草楠榕樹是原路折返,但是我不記得我有看到榕樹;筆架山感覺會一去不復返,所以看在時間已經12點多的份上,我選擇往猴山岳走,但是好像跟來的是不同的路。 總之在山裡亂走亂走的,不知道自己到底走的是哪一條,但不至於有迷路的感覺。最後回到前鋒後一路往下,帶著滿身泥濘與興奮感。13:19分回到上山合照的地圖。  總共3小時跑跑走走,沒有休息吃東西,就在指南宮纜車站把身上的咸豐草種子拔完,臭呼呼的搭上一人搖晃纜車回到木柵,然後直接無縫接軌的上班打卡。 無比滿足。

1991 劇團 《不如這樣》

週五晚上配上一點爵士和喜劇,是最完美的了! 《不如這樣》就是配上禮拜五最完美的組合,一走進劇場坐上觀眾席就聆聽台上沒有休止符演奏的輕快爵士樂,一整天沒有動到的細胞都開始隨著節奏搖擺,一邊注視著台上隨性表演著的演員,不受舞台拘束喝水/酒、跟觀眾聊天、放東西…。直到燈暗播放觀眾須知,開啟了整場戲的開關。 一位紅衣女性走到舞台中央的直立式麥克風,開始主持脫口秀,討論寂寞、「還不到」、討論「假嗨」那些看似沒有共通點卻又與我們深有共鳴的話題,女子講著笑話,我們笑著他講的笑話,更顯寂寞。 背後的爵士樂手們偶爾與女子互動,但更多是沈浸在自己的即興表演中,直到紅衣女子下了脫口秀的台,遇到吹薩克斯風的口吃害羞男樂手,與他展開一場不需言語卻情投意合的戀情。 就像所有愛情故事一樣,他們演熱戀、演熱戀、演熱戀,然後有個很吃味的旁白頻頻以作嘔的口吻襯托出這對戀人的熱戀…從中萌生各種笑點,直到劇情急轉直下,口吃男孩治好了口吃放棄了音樂搖身一變,變成最油嘴滑舌的男子,與天下大多數男子一樣,把所有熱戀情侶心中OS的肉麻情話全都講了出來。這樣的轉變反而讓紅衣女子哀莫大於心死,直到旁白女子戳破一切,說這一切全都寫在口吃男子 John 的劇本裡而落幕。 然後白衣女子以可笑的方式謝幕後劇終。 這齣戲整個音樂、獨白、劇情的節奏、旁白拿捏的剛好不冷場,是個非常適合週五下班的輕鬆喜劇,不愧是馮勃棣的劇本,跟《我為你押韻情歌》的路子很相似,台詞都相當有節奏而且幾乎句句笑點,只是呵呵一笑跟哈哈哈哈哈大笑不止的差別。最後對於劇本掌控者的鋪陳也是一種聰明的結束,不喜不悲反而是回到口吃男的幻想中,但虛虛實實,或許真有其事只是加油添醋。 後來發現,這個劇本果真有在第十二屆台北文學獎獲得推薦劇本獎,而1991 劇團的表演也滿厲害的,至少在實驗劇場這種小場地,除了一開始有那麼一點尷尬外,後面都讓人很自在專心的看他們演出。而每位演員都相當有才華,當謝幕酒保拿出小喇叭的時後,全場歡呼!又會演奏又會表演,觀眾驚訝之餘,手也是越拍越用力….。 看完戲,好滿足的回家。

《太陽的孩子》是每一個台灣人

我哭著看完 他在說的不單單是一個故事,他在說的是整個台灣。 每一個我們都有著片中阿美族人民的那種驕傲,我們帶著這樣的驕傲面對政府、面對財團、面對好多好多的無奈,像片中的Panay 一樣堅強。 我相信導演這部電影是獻給愛台灣的每一個我們,看看台灣的土地可以孕育出多麼美麗的稻穗,有時候只是我們忘記了,讓水圳被雜草掩蓋,看似荒廢的土地其實只是需要我們去關注、去灌溉,用心耕耘後還是可以長出結實累累的稻穗。 「我們不窮,只是沒有錢」,一開始Nakaw 不懂,覺得窮=沒錢,但是我相信他的母親給他了最好的榜樣,就像是Panay在她要去比賽田徑前問一再問他的一樣:「你是誰?」當Nakaw用力地喊出自己的名字時,我相信沒有人不被感動。這就是驕傲,為自己的國家、血統、為自己是誰感到驕傲。而這就是最棒的財富了。 其中也有警民對抗的畫面,誰不能想起所有在街頭抗爭的那些日子,而當那個阿美族的婆婆要被驅離時,用耳語與同族的警察悲憤的哭著「孩子啊,你的部落在哪裡?」的時後,又怎麼不為那位警察心中的矛盾與痛苦感動。 『太陽的孩子,是每一個愛台灣的我們』 哭著看完只想要謝謝導演….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曾經讓稻田荒廢,才驚覺開始為了祖先所留下的土地付出關心與努力。 我們沒錢,但是不窮,當稻田裡結滿稻穗;當我們用力地大聲喊出「我是誰」,那就是最富有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