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 秘魯 (5) – Puno

秘魯旅行大致上分成兩個方向,順時針與逆時針;逆時針的玩法通常就會先到Puno再到Cusco,遇到的問題則會是一下上到位在海拔四千的Puno多半會有高山反應。而我們這趟旅程走順時針,從 Lima 到位在三千的Cusco再上四千的Puno後再回到兩千的Arequipa。一路上小心翼翼、心平氣和,就也沒有什麼嚴重的高反(老天保佑),不然沿途聽到的背包客似乎都是在床上躺了兩三天才適應海拔。這些逆玩的朋友大部分對 Puno 的評價沒有Cusco 高,說是太過於觀光化,不同於Cusco是一個以觀光為主要產業的城市;觀光業在Puno只圍繞在 Titicaca 湖周邊,城市的其他部分則是循著自己的步調在運轉,因此若只在Puno走典型觀光行程,就像是被包覆在觀光糖衣中,毫無真實感。比喻的話,大概就是去了日月潭、買了遊湖套票,然後就回家了的感覺。 但我個人卻是滿喜歡 Puno 這個城市的。 我們的夜巴凌晨五點抵達轉運站,下車後打車到民宿便發現街上塞滿滿的都是空的嘟嘟車、拒馬和警察。看起來就像觀光客的我們,也就大膽地問一個年輕帥警說這是在幹嘛,他笑而不答。夜深,我們也不多問快步找到青旅等待天亮。一看到床,威伶夫婦就躺平睡死了。我洗了澡就出門去武器廣場探探。廣場正在抗議,似乎跟擠滿大街的嘟嘟車有關,一問之下才知道地方政府想要增嘟嘟車的營業稅,讓小本經營的嘟嘟車司機不滿地走上街頭。 抗議現場很熱鬧,還有隨處叫賣的冰淇淋跟小攤販,愛湊熱鬧的台灣人天性讓我忍不住回去找威伶夫婦,路上買了早餐呱呱包就再回武器廣場坐在階梯上看著抗議的人潮。   呱呱包其實不叫呱呱包,是一種當地很常見的烘培食物,外皮像5倍大的咖哩餃,內餡好像每間不同、各有各的獨門配方,但通常是馬鈴薯泥與雞肉。我們和青旅巷子裡一大堆local在排隊的店門口早餐店買了兩個,一吃發現驚為天人!不只外皮香,咬進去配上那薯泥的實在是說不出的美味,都可以演上一集中華一番了。再往餡裡頭吃,居然吃到了一整隻燉得爛爛的雞腿翅,帶骨的,但以骨肉分離。這完全出乎意料,而且買的兩顆,兩顆都有一隻翅。這料好實在的呱呱包很有飽足感的讓我們直接跳過了午餐。酒足飯飽後,我們散步到湖邊,一邊尋找隔日可以帶我們遊湖的 Agency。還不忘找尋雜貨店要來瓶 Inca Cola….說到 Inca Cola,是秘魯當地特有的可口可樂公司產品,也是我們一抵達Cusco 興沖沖的買的第一瓶飲料。那時在Cusco的超市還等不及離開店就開來嚐,味道跟維大力有點像,顏色也有點像。 湖邊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冷清許多,一時之間還抓不太到 Puno 的旅遊重點是什麼。大多數的觀光客並不會在 Puno 市區多做停留,通常行程會直接安排到湖上的各個小島。像是跟我們一起搭夜巴的德國養馬女孩,她也是抵達當天在巴士站就找了Agency 直接開始跳島行程。我們在轉角找了一家 Agency 談好價錢之後就在湖邊閒晃,在豔陽下享受大概5-8度的溫度,挑了個很醜的海龍王 peddling boat 然後投擲麵包跟水鳥們玩了起來。 湖邊餵鳥的行程結束後,我們就回到Puno市區主要的觀光大街上吃甜點,然後與在巴士站相認的江修理相約一起在市區的景點逛逛。 江修理好像是永和來的,秘魯是他眾多南美行程的其中一個,下一站她準備飛歐洲作為他這趟加拿大打工度假的最終句點。在我補上這篇Puno 遊記的當下,他已經在台灣快樂地打著排球了。 *Cerrito Huajsapata 我們難得湊齊了四個合得來的台灣人,進入克勤克儉的台式觀光模式。我們的目標是在日落之前抵達兩個Puno市區週邊的至高點,企圖望見 Titicaca 湖的落日全景。第一個抵達的是位在社區內小山丘頂端的 Cerrito Huajsapata,是個非常顯著的景點,因為這位印加國王就直挺挺的手指著 Lake Titicaca 的方向並俯視著整個 Puno市區。Mirador El Condor *Mirador El Condor 從印加王座落的山丘上往右看,就可以看到笑傲禿鷹所佇立的另一個山頭,那是 Mirador El Condor,是需要爬很多的階梯才能抵達的景點,似乎也是當地小情侶約會看夕照的地方(?)。我們四人經過了Cusco的高海拔洗禮,所以爬這些階梯根本蛋糕半塊(才怪)臉不紅氣不喘的就到達了山頂。 太陽下山後的 […]

南美 秘魯 (4) – Sacred​ Valley

在 Cusco 武器廣場附近可以找到很多小團,稍微比價找一個可以接受的價格通常隔天就可以出發。那時候的我們在兩個一日遊團之間掙扎:Sacred Valley 跟 Rainbow Mountain。前者是印加聖谷的一日遊,可以遊訪印加帝國的各種遺跡,並可以遙望Inca trail 行走的某些路線;彩虹山則是很特別的地景,據可靠情報指出,要爬升一千多公尺到5000m的高山上,才能照到google 搜圖看到的風景。雖然說彩虹山好像也有騎馬的選項,但我們一致認同彩虹山的照片有種中國丹霞地形的既視感,既然我們在未來其他旅遊行程中也會看到類似的地貌,那不如去看看此地僅有的文化古蹟。 各家旅行社 Sacred Valley 的行程大同小異,不過路線和參訪的景點還是會多少影響到出發、回程的時間與價格。我們選的這個行程總共 130 sol. 內含 70 sol 的古蹟門票、10 sol Maras 鹽田的門票、以及 50 sol 的團費。行程包括:Chincheró, Moray, Salineras, Ollantaytambo, Pisaq. 其中有些點只是短暫停留,像是 Pisaq 市場和另一個在 Chincheró 附近的村落,這些景點主要是要你消費,除此之外的就比較屬於古蹟文化行旅 – 照相、聽導覽的上車看風景、下車走走路的愜意知性之旅。 *Chincheró 我對 Chinchero 的印象比較薄弱,多半是因為第一站睡眼惺忪還沒有完全回神。這裡是買一日景點票 (70./S) 的地方,買了票之後,我們的導遊就像是軍隊訓練一般驅趕我們移動。先是到一個教堂。這個教堂的外圍也不乏有印加帝國遺留下來的巨大石塊砌成的圍牆,而望出去一片遼闊的山坡谷地,聽說印加人在這裡栽種一兩百種不同品種的馬鈴薯和幾十種玉米。馬鈴薯成為當地非常重要的主食,這其實可以在我們這段日子的飲食中可見一斑,餐點通常都有薯條;即使燴飯類的食物也必定有馬鈴薯。飲食是認識文化的重要一環,在此不證自明。 離開這個古蹟園區之後,我們遊覽車晃晃到一個小村落。下車前,導遊大大的批評了觀光興起所帶來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他義憤填膺地說觀光客的錢最後都落入那些從別的城市來賺觀光財的人口袋裡,都沒有真正的回饋有需要的原住民,於是說要給我們看看真正當地原住民還保留的古老的染布智慧技術,並說這些技術幾乎已經失傳了。 說是村落,不如說是一個有小教室和賣場的人家。進門後,大家在草棚下坐定成一個半圓,一位年輕可愛的女孩忙進忙出的準被鍋碗瓢盆,像是表演一樣的,她熟練地嘴巴一邊講解,手上的動作也沒遲的表演如何從一團 Alpaca 髒髒的毛洗淨、利用各種天然色素染色。最令我開眼界的顏色是紫色。他拿起一碗看起來像土一樣灰灰的毫不起眼的塊狀物,用指甲一擠破那土塊後即迸出充沛的紫黑色汁液,然後她再拿檸檬的酸把紫色變藍、變紅、變成各種 in between 的鮮豔色彩。這個灰灰的土塊原來是一種與仙人掌共生的真菌,是那種你看到他在仙人掌上也絕對不會想用手去碰觸的東西… 但印加人就是碰了,還擠了,就發現這個天然染劑。這樣詳盡的示範解說意味著接下來就是要鼓勵你買東西了,很多 Alpaca的織品無論是手工或是機器織的都攤開在桌上,希望你在聽完他們講述的繁複染布手工程序之後,願意用金錢支持(有一些是工廠批發的,購買之前要記得問清楚)。 *Moray Moray 簡單用現代化來說就是印加王朝的農業試驗所。整個遺跡分有兩區,都座落在谷地,從上而下的看,是同心圓一圈圈精準完美的的像是在山坡上畫等高線,只是那個封閉的圈代表的不是山頂。古代印加人以這樣的建築概念讓每層高度遞減、收斂,打造每層不同的溫濕度、培育環境需求不同的農產;這是一個實驗場,用以計算出最適合某種農作物最適合的生長溫度與濕度與陽光。厲害的是,這樣的建築地形卻沒有下雨淹水的問題,據說就像馬丘比丘一樣,整個的遺跡底下是一個繁複精密的水利系統,用以排水、灌溉;而層與層之間的樓梯之所以狹窄,是為了防止 llama […]

南美 秘魯 (3) – Machupicchu

在行前說明的時候,嚮導公司的男子叮囑我們次日必須清晨4點出發,至少 4:30 要到上山的橋頭管制點排隊等待 5 點第一批人入山,因為景區內解說員會六點準時集合入場開始導覽,慢了不會等你的。另外隨身需要攜帶門票及護照,身上超過25升的包包或是手提、單肩包在山上的入口處需要付錢寄放。 我們早上整頓好,在滿天星斗下我們從飯店出發,在前一天最後一段走往熱水鎮的砂土路疾行。一路上的人都是同一個目標,個個拿著手電筒照著地面低頭前進。我們頭燈背了三天,卻在這天失策忘記帶,搞得只能依賴珍貴的手機閃光燈簌簌的走。一片漆黑之下,銀河就這樣橫在天上,山谷向上望的天空並不寬闊,但已經可以見到不知幾千萬顆繁星。 我們到達排隊點時,還得再等上將近40分鐘橋頭的柵門才會打開,這時卻已經開始大排長龍。時間雖早,大家難掩興奮,準備柵門一開,就開始拼命往那傳說中的兩千多階往上爬。五點一到,果真像是越野賽起跑一樣,大家驗完票往階梯衝去。而我這會兒打算跟健腳德國女孩一起走。 德國健腳女孩叫Katherina,她的話一向不多也不主動與人交談,但一但開啟話題,便會發現她成熟穩重並充滿好奇心。我會打算隨她上山,是因為她 Salkantay 第三天詢問領隊可否將行程從四天改成五天,顯然是熱愛山林戶外、熱愛揮灑體能的同道中人!另外我也默默注意她的腳程和體力都不算太差,不論是第二天的上坡和後半段的瘋狂陡下;或是第一天加碼的Humantay Lake 她都一馬當先的把大隊與和他同行的豪爽女孩 Carolina 留在後頭,大大的讓我想起我的 inner self,或者說,過去的我。而今日上馬丘比丘,我除了沒有大背包在身上之外,這短距離威伶夫妻定是可以攜手完成,我就忍不住好奇想要看看健腳女孩到底體能極限在哪。 一開始的爬升,大家都還走得快,但是不一會兒慢得慢、停得停,好幾組人都在轉角氣喘吁吁地休息。一開始我走前面 K 還緊跟在後,後來我依照我的步調繼續走,就發現他的呼吸漸漸跟不上了。我笑笑說:「你走前面,我幫你照路,你騰出手來爬山罷!」他一開始婉拒說我比她快就先上山去不用等他。「可是我一個人先到了也是無聊!沒關係我又不急」心想我到了也沒獎品這麼急幹嘛,走慢點還可以少流點汗。最後我們用約莫 40分鐘多就走到了,太陽還沒照亮整個山谷、入口處還沒堆滿人我們就到了。K 說我一定常常爬山,我說:「在我到美國前確實,但是到美國後就住在平坦的無聊玉米田中央,已經半年多沒爬了」我還跟他提了有關 UTMB 的事,想說他住歐洲,或許喜歡登山又對自己體能甚嚴的她,長大後 (?) 有機會可以在賽事上大放異彩。 說著說著德州女醫 Jessica 也汗流浹背的到了。6 點一到開放驗票入場,人潮開始湧入,而我們也在人海中看到同隊的大家一個一個的從底下冒出頭來向我們搖手,太好了!大家都在一個小時多的時間內到達了! 我們這梯的解說員名字忘記叫什麼了,給他一個代號S,他英文比阿尼好,是專門負責幫我們解說馬丘比丘遺跡的,而阿尼就像母雞一樣,看顧每個隊友確保愛拍照的我們沒有跟丟。 一進到馬丘比丘便進入清晨導覽模式,導致眼、耳跟腦都還沒有接在一起。眼睛看到的壯觀腦袋來不及讚嘆;耳朵聽到的那些歷史與不思議的偉大成就,也傳不到眼睛去觀察,因此或許有很多遺漏的重點,大家看看就好。 我記得S一開始就問了我們一個問題,要我們想想當初印加帝國建造的馬丘比丘功用為何?接著才進入正題。馬丘比丘其實早在 1874 就已經被德國探險家發現,那時候這些人八成是為了找尋印加人埋藏的黃金而來。但是直到1911年耶魯大學的Hirman照了一大堆照片公諸於世之後,馬丘比丘才為世人所知。說到馬丘比丘,實在是個謎,無論是整個遺址當初建造的目的,或是那卓越的建築工法,都讓後人爭吵不休。針對馬丘比丘功用最顯著的三個學說,其一是建造用來祭祀太陽神的殿堂,裡頭住的盡是宗教相關人士,而通往此處的多條道路即是信眾的朝聖之路;另一個學說則因為早期發現的墳墓及骸骨都是有豐富陪葬品的女性,因此被認為是與宗教相關的貴族修道院;最後一個說法,則是因近期發覺那些骸骨並非全然女性、一些年輕男性骨骸出土之後而衍伸的另一個假說,這假說也是近年來比較廣為接受的:馬丘比丘在印加時期是一個思想改造學校,在印加王朝征服周遭部落後,會將其部落貴族的青年童子集中於這山頭,並傳授他們印加帝國所精熟的宗教、建築、天文、農業等知識,讓這些部落的後代子孫不僅成為俘虜,並漸漸臣服於印加王。 馬丘比丘的整個遺跡落在一個被削去的山頭上,依坡度而建,有分成梯田區、房間區(有大小房間,小的住人、大的或許就是當時的教室了)與祭壇/觀測區。據說當時馬丘比丘幾乎已經自給自足的社會,不僅農產可養活將近700人,並有嚴謹的社會制度,無論是農耕組還是建造組,每個人都必須付出勞力才能立足於社會,聽說他們也有自己的律法與懲戒機制讓這個微型社會得以順利運行。除了馬丘比丘外外, Inca Trail 上及Wayna Picchu 上不乏有遺跡散落,但這些我們就無緣探訪了。 馬丘比丘的建築,跟大多數的印加建築一樣,是用石頭緊密堆鑿而成,石頭與石頭之間沒有黏著劑,光是鑲嵌的技術就可以堆疊出經歷大地震也歷久不衰的古城。我印象中S說這些石頭原料來自被削去的山頭,但是事後查網路資料卻說這些花崗岩並不屬於此山,因此更增添了馬丘比丘的神秘。 馬丘比丘讓人讚嘆的,除了肉眼所見的外,還有埋藏在地下的水利系統。據科學家考察,遺跡中的溝渠只是整座遺跡的冰山一角,遺跡下可能是一整個完而複雜的系統,可以完美地將雨水導入需要灌溉的農業區,並且讓人們生活的區域免於雨季淹水之害。令人敬佩的印加人並不是以且蓋且走的心態在建造馬丘比丘,而是經過縝密細心的規劃才打造此處。而這樣的水利設施也會在Sacred Valley 的另一個遺跡中看到,更印證印加人的智慧或許遠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更加廣博。 另外說到這些技術,很多直至今日仍無法參透,其實可以歸咎於印加人小氣,當西班牙人來襲時,他們心知大敵入侵已無法與之抗衡,心一橫把所有的知識文典書籍盡數毀滅。這樣的自毀行徑不僅發生於馬丘比丘,也發生於另一個遺跡。這個遺跡是泡在水裡的,聽說也是在即將被攻陷前,引水入殿,把所有都淹了一了百了。這樣的舉動聽在最近正在研讀《天龍八部》的我耳裡,實在像極了六大派攻擊明教的當兒,張無忌放火燒了光明頂一般,實在是條好漢啊!(只差明教用此舉為計,而不是同歸於盡之法) 解說員S最後帶我們走到一個廣場,據推測可能是當時的學生活動中心,而廣場中的大石與後面的山形無異。我們在此解散,四天三夜的 Alpaca 小組(這是我們Salkantay小隊的名字)也即將就地解散。我們一群人很是依依不捨啊,尤其 Nilton 實在一路上對大家百般照顧。他的照顧並不顯露於外,而是默默地在一旁觀察、守護,並且在適時伸出援手,大家對他都是很是感激。而整個 Alpaca 小組彼此也是很合得來,是個難得的組合。想到今天就要分道揚鑣、繼續各自的旅程還是有點不捨,幸好老王有藉由傳照片之名留下了聯絡方式,只是這種旅途上遇到的緣分,時常事曇花一現、難以維持,通常終究只徒剩回憶。但其實或許也就夠了。 以下大致講解一下參觀攻略。 我們所持的馬丘比丘票根,只能給你入園兩次,票券上也印有時間限制,我們的票是從早上6點到下午 1 […]

南美 秘魯 (2) – Salkantay ​

凌晨,天空只泛著一點微光,我們就往 San Francisco Square 集合準備出發。在秘魯第一次跟團懞懞懂懂,是到了廣場才知道各家 Travel Agency 的客人都會一併搭同一台車上山,不分你我,反正同一天上山的就重新分成五天組跟四天組的配上嚮導就成了未來幾天一起同甘苦的隊友。 我們這次選擇 4 天 3 夜的 Salkantay trek上馬丘比丘。相較於需要半年前預訂、每日有人數限制的 Inca Trail,這條路線相對好入手,走在武器廣場隨處都有人會招攬你上山。我們是有提早預訂的,包含巴士、門票、食宿及火車票,一切都銜接得穩穩當當,我們只要負責走完即可。 Salkantay Mnt.位於馬丘比丘正南方、海拔6271m。而這條路線據說也曾是過去Cusco往馬丘比丘朝聖的路線之一。整條路線最精華之處,大概就是第二天從 3850m 的營地爬上4650m 的岔口,一路望著超巨大的 Salkantay 前進。 * 第一天我們搖搖晃晃上了巴士,車上的大家不知道怎麼地全都精神奕奕,小聊了一陣子才一個接一個睡去。我也跟坐旁邊的德國女孩聊了他養的馬和他即將去印度喜馬拉雅一帶 Trekking 的計畫。早餐的地點是在一個 Humantay 餐廳,大家睡眼惺忪地猛嚼桌上提供的 Coca Leaves,談天的語言有西班牙文、有德文、有義大利文,幾乎沒有英文啊哭!中文更不必說了。而這些歐語系的國家似乎都可以完美理解西班牙文,直讓人嫉妒…。話說這個 Coca 葉會在山上的每一餐出現(青旅也會免費提供),是用來緩解高山症不適用的,並且也是製作古柯鹼的原料。這個在秘魯雨林中的神奇植物,讓秘魯成為第二大古柯鹼輸出國,僅次於玻利維亞。除了泡茶以外,我們的嚮導 Nilton 教我們拿一片放在臼齒之間,想到的時候咬一下,吸取他釋放的汁液,直到沒有味道再吐掉殘渣。當地的人對這高度已經無感了,吃 Coca 是為了裡頭的咖啡因而達到提神的效果,據 (wiki) 說Coca-cola也曾經在配方中使用Coca leaf 萃取。 吃完早餐後幾位嚮導們將大隊人馬分了隊,我們這隊有一對英國醫生情侶、兩個德國Gap year女孩、一位美國德州女醫、一對阿根廷姊弟、一對台灣夫妻和我一共10人,搭配上一位剛剛說的嚮導Nilton, 第二個N不發音,唸起來像 “尼歐抖” 就叫他阿尼吧。我們一行11人四天朝夕相處,到了離別仍依依不捨,這緣份實在難得。 吃飽早餐後,巴士再送上我們一段土路後我們才下車跟著騾子馬匹一起走。說到此,倒是忘了提及前三天的路程,每個人都有 5kg 的 quota 可以請馬兒背,所以睡袋跟過夜物品就不需要自己背負,省了不少力氣。第一天的路線是要從 Challancancha 3600m 爬到第一天的營地 […]

南美 秘魯 (1) – Cusco

嚴格來說我們第一站抵達的是 Lima。晚上10點的飛機抵達利馬機場,隔天早上6點半第二班飛機飛往海拔3300M的Cusco。這樣的行程安排我們其實心裡很緊張,很害怕會有高山反應。但是幸運女神眷顧加上藥物加持我們三人都好端端的,沒有面臨大多數人經歷的嚴重高反(有聽說有些背包客一到Cusco就躺了一整天)。但是想著我們隔天清早就要出發往更高的山上爬,我們一點都不敢疏忽、不斷互相喝斥對方要「慢」和「停止興奮」。 * Cusco 是位在安地斯山脈中 Urubamba Valley (Sacred Valley) 的印加首都,因此城裡充滿印加王朝用大石頭砌造的神殿。16 世紀 西班牙人 Francisco Pizarro 佔領 Cusco作為統治安地斯山脈據點,同時不忘發展礦業及拼命傳教。據事後搜尋維基百科的結果,西班牙人當時摧毀了印加王朝用大石頭建立的神廟及各式建築,並用這些材料興建歐式的天主堂。雖然外觀上印加王朝的建築已不復存在,但是武器廣場的庫斯科大教堂 (Catedral del Cuzco) 的內部和一些路上的建築,還是可以看見印加建築的痕跡。比方說隨處可見的防震的梯形結構,庫斯科教堂裡放教皇遺體的那個地窖是以往宮殿河流經過之處,現在仍有的水痕與潮濕感,和鑲嵌在一面牆上、擁有12個角落的大石。 *庫斯科大教堂 Catedral del Cuzco 教堂套票 (出示學生證)  15 ./S ,可以額外參觀 城內四個教堂,分別是: Iglesia De el Triunfo (這似乎涵蓋於庫斯科教堂內部) Museo Arzobispal (可以看到庫斯科當地學習歐式繪畫畫家的作品,可以順道拜訪12個角的大石) Templo de San Cristobal (可以俯瞰庫斯科市景和去鐘樓) Templo de San Blas (Cedar Wood 的雕刻神殿,這個後來沒去到) 庫斯科教堂是古代印加宮殿,被西班牙人摧毀後變成教堂。內部禁止照相。我們一進入大門,就被一位官方導覽小姐 說服花了一人 10./S 聽導覽,聽了導覽收穫良多,以下是還記得的觀賞重點:恐金鉤包銀的的主神墊價值萬千做工華美是堪稱南美最貴的宮殿(?);八掐媽媽(Bachamama) 是大地之母的化身,而宮殿內祂與聖母瑪麗形象巧妙的融合,成了當地的主要信奉的人物;壁上的雕塑大多分成三層,掌管凡間地上的Puma、與地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