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老寮 打工換宿15天-福南步道、小東河步道

這次的探險只能用 Drama 來概括,硬要說的話還帶了七分的狼狽。 多虧了台灣好行的地圖,讓我知道老寮前面的馬路,沿著南河一直往下走,會抵達兩個步道。上次下午跑步的時候恰巧也有經過這兩個步道的入口,於是剛好在一個總算沒有陰雨綿綿的早上,我七點不用鬧鐘自醒,就決定騎著老寮的摩托車去山裡走走。 這樣的計劃很完美,八點多出發,抵達步道的底端後八點半的鬧鐘響起,開始往上爬。一開始的步道叫做「福南步道」,走一段之後會與「小東河步道」相連。 稍做研究之後,我就直接起步往上爬。苗栗的山好像都有一個共通性:坡都很陡,並且不喜歡做成階梯,要有階梯也是勉強來幾段木階就打發你。 踩在超陡柏油路的感覺很不像是在爬山,一直走一直走,步道兩邊的樹葉因為連日降雨很多都落在地上,被雨弄得濕濕的、糊糊的、滑滑的,種了很多楓樹和槭樹,但是因為最近的氣溫波動不夠明顯,因此他們只變成黃色的就掉落了。大概走了四五個超級長又陡的上坡後,總算看到一個只是路標,往上是「小東河步道」往下是「福南步道」因此我繼續往上,看到了幾個正在出售的農地。 後來在柏油路的右側,看到一個看似被農用車壓出的路,我該死的性格又在驅使我前進。   每次下定決心偏離道路的動力都是「反正我可以原路折回來」,但每次走到前面沒路的時候又總會發現另一條看起來像是路的路,然後又繼續往前走去,就一去不復返了,幾乎很少真的原路下山過。 這次也不例外,我沿著看似被車壓過的道路走,走著走著越發深入叢林,被踩踏過的痕跡漸漸變少,也有很多已經被折落的樹枝垂掛,只留下一個小小的空間可以通過;很多道路腳旁的草都淹到腳踝、甚至是蓋過頭頂,我只能隱約地照著若有似無的道路前進,最後又接回柏油路,但走了一段之後柏油路的前方都坍了,照理說按原定計畫我應該要折返,但往左一看,隱約有條路可以上去上面的山林,我又犯賤的爬了上去,繼續快步的在山林裡疾行。路上經過山羊大便,附近的樹叢中也不時的傳出騷動,有一次定神一看,是一隻猴子從樹上跳了下來…… 真是他媽的原始,我怎麼會沒有帶登山杖來…..   但我別無選擇的只能往前,一直想著要往近來的方向前進,但每每走到底就是一個峰迴路轉之後又是個陡上的土坡。其實心也沒有很慌。因為老寮的清潔工作是從10點開始,到了9:30時,我告訴自己今天應該沒能完成了…雖然應該正走在稜線上,但最終我還是選擇望著一個看似要爬往另一座稜線的山坡,背向他下山。 下山總是特別快速,邊跑邊走,跳過石頭踩入泥巴,也顧不得迎面而來的蜘蛛網,就這樣一路照著依稀上山的路線走,卻錯過了當初崩塌的柏油路,路經幾個小湖泊後,看到當初的入口就在前方等著我,那種心情很像《神隱少女》裡千尋從山洞裡回到一般的世界那種有點興奮、有點不真實的感覺。 想著我要沿著上了的一連串下坡走回機車上,感覺回到老寮的時間會是剛好10點,心理不由得雀躍了起來,But 就是這個 But ! 我的口袋裡怎麼沒有鑰匙!?!? 幹!一定是剛剛跑得太愉快了,鑰匙從手上揣著的外套大口袋裡頭掉了出來! Crap, how can I be so STUPID! 找了三輪,每個口袋都翻了一遍,結果什麼都沒有T________T 徹底絕望的走完剩下的下坡,只能等到有收訊的時候叫哈勇(另一個換宿生)來救我…但是他的訊息都沒有讀…..我只好毅然決然地下定決心走回老寮了,反正才大約三公里…走了一百公尺,三次回頭看著那台孤單的機車,好像要把他丟棄一樣,一個不忍心,我回頭了。 我決定,把車牽回去。 所以我狼狽地牽著很重的125 c.c. 走了上坡下坡超多的3公里,我可以感受到路邊偶爾呼嘯而過的車子與機車都報以同情的眼光,路邊的檳榔攤老闆娘也關心了兩句,我跟自己說了聲「加油」就像每次跑馬拉松最後10公里同自己說的一樣。推車推到最後好不容易剩下一個下坡,我坐上車滑了下去成功達陣。全身的痠痛感好複雜啊… 最酷的是,人超好換宿同伴哈勇自告奮勇地提出換鎖太貴了,提出我們再上山尋原路找一次的提案,起初我有點猶豫,畢竟早上的那種路一般人不太能走,但仔細一想哈勇可是會在山上打獵的孩子,應該沒問題之外甚至可以保護我,於是我恭敬不如從命的拜託他載我上山原路找一次。 吃飽飯後,趁著沒雨的空擋,他騎著他的金旺衝上山,連一開頭陡坡都超沒問題的直接衝上去,直達我走岔的那條路。他跟在我後面走了進去,一開始當路跡還明顯的時候他義不容辭的向前,但後來到了坍方的柏油路前還有後面幾個岔路不免的也是猶豫了,尤其是在路上聽到疑似山羌的低鳴,我也感受到哈勇心中的遲疑,所以決定加快速度向前奔去,請他慢慢走等我回頭。但疾馳一陣後還是遇到了岔路,看來不得不停止搜索了,如果我仍然前進我們必會走散,只好無功而返。 沒有找到鑰匙的我,只好把車推過他媽的陡的南庄橋,尋找南庄的機車行請老闆換鎖。 我很確信今天的運動量夠了,可以吃很肥胖的杏仁餅乾犒賞自己。

南庄老寮 打工換宿15天-南庄必須品嚐的10種食物

來這邊 15 天,也吃了南庄有 15 天,可以說是吃喝拉撒都在南庄了。竊以為,有幾種食物是來南庄必須一定要吃到的,沒吃到別說你來過南庄。 1 佳鄉小吃-炒粄條 南庄是客家聚落,說到客家聚落就理所當然的會想到客家人最有名的「粄條」與「湯圓」,至少在我的小世界裡是這樣子的。而我吃到這家炒粄條也是一個意外。第一次進入這家店,是剛到南庄的第二天,那時候還不習慣南庄很早打烊的生態,在老寮拖到7點才出門覓食,此時此刻南庄的店鐵門幾乎都拉下了。中正路還開著的幾間店其中一家就是佳鄉小吃,我點了一碗湯麵,那熱湯的滋味,完全擋住了店外的寒風,我們與老闆娘一起,邊吃邊看電視正在播放的古裝劇,就這樣靜靜的吃完一碗麵。 第二次,是剛走完神仙縱走後,我與同行的寶萱、翊齊一起晚餐,那時候我直覺想到佳鄉小吃,而心情上點了一盤炒粄條,就此發現全南庄..甚至是全台灣 最——-好吃的炒粄條! 他的炒粄條很特別,是會加入炒蛋與高麗菜絲、肉絲、胡蘿蔔絲一同拌炒,味道爽口不至於太過油膩;不死鹹,雖然口味重,完美的襯托出每一個精心加入的食材。 後來吃了幾家其他店的炒粄條,都已經無法再超越佳鄉小吃的炒粄條了! 必吃程度:★★★★★ 2 老家米食-客家鹹湯圓 聽老寮的人說,這家店的所有產品都是從自家廚房裡頭出來的,從板條、湯圓、蘿蔔糕等等,都是從原料現場製成,口味較為清淡,但可以保證健康品質。位在前往康濟吊橋前的上坡上,那邊唯一兩家店其中一家就是老家米食,店面明亮乾淨,空間很大,但我在的這幾天都沒有看到他滿座過…可能是地理位置相較於中山路上的那些快炒店而言,比較少有餓著肚子走到這裡的人吧? 我記得寒流來下雪的前一天,可以說得上是「天寒地凍」我與換宿生哈勇一走過店門口,便立刻聞到老闆正在熬煮的仙草茶,哈勇就忍不住點了一杯,雖然我沒有喝到,但是聽說那是老闆熬煮八個小時才有的獨特風味,我相信在寒冷的天氣裡必定是至高的幸福享受。 必吃程度:★★☆☆☆ 3 芳山農吧-老闆客製調酒 過了晚上九點之後的南庄,只有兩間店還開著,其中一家就是「芳山農吧」營業時間從晚上六點開始到凌晨兩點,因此一日遊的觀光客,通常會在走訪十三間老街時,與他無緣擦身,只能看著外頭盆盆的香草植物還有店門口旁的一台農業機具(應該是鋤草機吧?) 如果你在南庄住過暝,絕對不能錯過芳山農吧!老闆會問你今天的心情,幫你製作一杯客製化調酒;又或者老闆會拿出最近跟小農購買的南庄在地農產品,製作一杯南庄風情的飲料。假使住在南庄兩天,也可以兩天都和農吧報到,體驗老闆帶給你兩天完全不同的舌尖體驗。 我記得第一次走進農吧,是去年「南庄山水馬拉松」的前一晚,那晚人多,點了一杯薄荷摩奇多;這次來南庄的幾天,我去農吧三次,每次都是不同的驚奇體驗。第一次是以香料萊姆酒作為基酒的榛果酒,問老闆是什麼名字,他說這是特製還沒有起名;第二次是柚子風味的調酒,用的是我上次親眼看到老闆拿整顆柚子釀成的柚子糖漿調製,我記得那天還聊到老闆自己製作的超高成本桂花釀;第三次是離開南庄前的晚上,老闆說「我覺得你應該需要更重的酒」,雖然我不知道他哪裡得到的結論,但他選擇使用草莓釀造的酒,加上一點黑醋栗酒與萊姆,最後加入一點蛋白。 我不太會品酒,畢竟平常也沒有去酒吧的錢與閒情。但我還是要試著說說看每天的酒:第一杯甜而不膩、溫暖、有餅乾的味道,很適合爬加里山前一天的心情;第二杯一開始含在嘴裡是柚子的香,進入喉頭則略有柚子皮的苦味,味道乾淨清爽;第三杯因為多了蛋白的加持,口感比較濃稠、厚重,不似前兩杯一個吞嚥就進入喉嚨;而是可以稍微讓酒水慢慢地通過咽喉,品嚐裡面莓果特殊的香氣與萊姆酒本身濃烈的味道,第三杯讓我聯想到在都市深夜、穿著立領風衣的波浪捲單身女性,或許會抽雪茄的那種。 必吃程度:★★★★★ 4 建成包子-蔥抓餅、菜頭包、酸菜包 我在南庄的兩個禮拜,我只有 2 天的早餐不是吃建成包子。位在十三間老街延伸的中正路上,一大早就生意興隆;無論我什麼時間去吃早餐,點餐的客人從來沒有停過,而老闆也是全家出動,小孩幫忙裝豆漿、米漿;妹妹(?)負責生產蔥抓餅;阿婆負責在廚房備料並拿到錢場,有時也支援前場結帳。老闆從保溫櫃取包子/饅頭的手從沒停過,同時還不忘跟老顧客哈拉個幾句。 建成包子的選擇很多,這也是為什麼我可以天天吃他當早餐;甚至帶上山當行動糧。鹹的口味有香菇肉包、酸菜包、高麗菜包、竹筍包、菜頭包、菜脯包,通常最容易賣完的是酸菜、竹筍與菜頭,大約9:30之後就不一定吃得到了;豆沙包及紅糖饅頭也滿多人點的,喜歡吃紅豆的不妨試試。 對了,他的豆漿跟米漿super好喝!是水龍頭式的儲存槽,打開水龍頭就有熱豆漿跑出來,老闆還有在賣咖啡+豆漿,可惜我沒有喝過。 建成包子最厲害的,就是他的價錢:一律 10 圓,多虧了建成包子,讓早餐可以 20元 解決,即使那天吃了蔥抓餅,也是只要40元搞定, 必吃程度:★★★★☆ 5 山度窯烤麵包 「山度」在客家話中意指的是「山裡面」的意思;這間麵包店在往向天湖的山上,搭台灣好行的話要在四十二分部落下車。同事來找我玩的那天,我跟上他們的行程,一起去了這間窯烤麵包店,騎著摩托車上山,剛好那天山上濃霧;能見度大概只有5公尺不到,苗124線道的山路又蜿蜒,一直不停錯過要右轉切入岔路的路口;騎過頭一次之後才透過濃霧,看到紅色字寫著「山度窯烤麵包」的指標。離開縣道後,是一個不停左轉右轉的小路徑,應該是山裡人家在走的路,每個轉彎點都有指標還算清晰,大約轉了4、5次後,終於看到堆滿木柴的大磚窯在門口的山度。 他的麵包口味不算多,每個90元,每條麵包的重量都十分講究,我們吃了桂圓紅酒、金佶紅豆、多穀物與紅寶麵包。這裡的麵包會在10點~13點出爐,我到的時候已經將近1點,只剩多穀物、全麥、桂圓紅酒三種可選,下次只能早。 他的麵包與一般麵包不同,是用高筋麵粉做的,裡頭的料很真材實料,每一口都是配料的香氣,咀嚼之後更是濃濃的麵粉香,會忍不住一口接著一口的拔來吃。 山度的網站>>> http://www.shandu.tw/index.php 必吃程度:★★★☆☆ 6 市場豬皮飯 營業時間很長的一間店,而不論什麼時間去,都有很多人坐在裡頭吃。座落在南庄桂花巷對面的菜市場裡,來往的人潮應該都不會忽略這家招牌巨大的店。顧名思義,豬皮飯的主角就是豬皮   和   飯,那是什麼這麼有名?小碗價錢50;大碗70,除了一碗滿滿的白飯之外,上頭會蓋上一半的豬皮丁、一半的客家酸菜,我學著在地守望相助隊隊長的習慣,會在老闆天飯放豬皮時,請他把油瀝乾。豬皮飯一到手,第一件事就是把全部的東西攪和在一塊,然後大口大口扒飯來吃。 南庄有很多農田、種了很多稻米,拯救台灣農業最容易執行的方式,就是吃米食。我在南庄吃飯的時候不像在台北會請老闆飯少,因為這裡的米,真的非常香甜。 必吃程度:★★★☆☆ 7 […]

南庄老寮 打工換宿15天-歷史篇

第二天跟前管家姚姚帶的南庄導覽,抵抗一打開拉門刺骨的寒冷,我們一群人從南江街走出去。 南江街,老寮的所在位置。之所以叫做南江街,是因為臨著南河,也因為剛好位在南河、東河、中港溪的匯集地,因此是南庄最早發展的一條街,無論是山上的煤礦或樟腦,都會在這塊建築密集的區域進行販售與交換。而現在的南江街早已沒有當初市集熱鬧的景致,許多街上的房子年久失修,被雜草吞噬,正是產業沒落後人口外移、老化的最佳證明。剩下的房子也因應觀光,將二樓統一加上可以種植盆栽的小陽台,形成另一種規律的景致。 康濟吊橋,是因為觀光而生的吊橋。台灣很喜歡吊橋,於是當南庄變成了觀光區後,也硬是蓋了一座跨越東河的吊橋,漸漸取代了原本「南庄橋」溝通河岸兩側居民的工作。站在吊橋的正中間,可以完整體會南庄的一天,太陽從東邊升起後,照亮山谷,驅散積存一夜的水氣;日正當中後太陽將沒入吊橋的另一側。記得到南庄的第一天,我拖著行李正要上橋時,前面的女孩帶著他的黑狗走到橋的1/5時,那隻小黑狗三番兩次的猶豫、退縮,不論主人如何鼓勵,他總是在跨出三步之後又因吊橋搖晃而折返,最後他決定直接涉溪而過,我就在吊橋上眼睜睜的看著牠被湍急的河流沖到遙遠的對岸,應證了以前高中物理的題型之一。 走出康濟吊橋,左手邊就是「十三間老街」,顧名思義過去曾經有十三戶人家在這,房子修建得整齊,但現在似乎已經有很多戶都不復存在了。繼續走到南庄真正的老街上,聽說過去因為關刀山大地震,老街上原本的房子都嚴重受創,後來才又重新修建,因此說老也老不過30歲,但還是看得到過去老平房的長相。 「永昌宮」前有一間製冰廠,也是南庄僅存的製冰廠,由於過去南庄曾因煤礦、樟腦、木材而繁榮,光是這塊小地方就有三家製冰廠。但產業沒落後,接連倒閉只剩下「永良製冰廠」觀光興起後,老闆也跟風似的開始賣起了臭豆腐與桂花冰苦撐著。 走到南庄國小,開始正式的講解南庄的歷史,而南庄的歷史要從一位日阿拐先生說起。日阿拐是一位被賽夏族收養的漢人,成年後備受族人愛戴而成了部落的頭目,他有著超強的溝通能力與外交手段,因此帶領著部落與客家、泰雅、漢人協商,爭取了許多許多的農地與獵場,甚至還因為幫忙賑災被封了國子監!但後來因為日本人從滿清政府接管台灣,原本原住民和漢人土地上的主客關係,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土地完全收編國有,再加上當時日本人從台灣大量出口的樟腦在國際市場價格下跌,日本人變得窮困付不出當時房地稅「山工銀」,於是阿拐遂率領族人攻打日本人,但日本人也不是省油的燈,拿著台灣樟腦做成的無鹽火藥對付原住民。阿拐只能逃,逃回賽夏族的山裡從此變成傳說。 老寮前管家姚姚指著南庄國小裡的那棵楓樹,說是當時日本人處決反抗原住民的刑場,當時還會把原住民的頭顱掛在樹上示眾。國小的小朋友都不相信,但卻也不敢在晚上時靠近那棵楓樹。緊靠著南庄國小,是南庄老街的一號景點「南庄百年郵局」,正是日據時代當地繁榮到需要專設郵局的證明,而這個古老郵局,現在由南庄鄉觀光發展協會接管,長得跟所有觀光區裡的小古蹟一樣,販售紀念品、拍照、蓋章…但卻是支撐著桂花巷觀光發展的重要靠山。 郵便所再往上走是「永昌宮」,也是南庄最重要的信仰中心,裡頭住的是三官大帝,原本的寺廟也是因為關刀山大地震全毀,後來才又臨時建造了新的永昌宮。為了慶祝落成,想要舉辦非常盛大的辦桌活動,預計在「郵便所」的位置起一棟香客大樓迎接來自各地的香客,但這個信仰計畫剛剛好與當時想要藉由「郵便所」發展桂花巷觀光的協會產生衝突。而當時正巧在舉行「南庄十大景點網路票選活動」,桂花巷的支持者便啟動網軍灌爆「郵便所」的得票數獲得勝利,這也是為什麼郵便所還在,而永昌宮還是孑然一身。對於一個城鎮而言,當地的廟宇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據點,無論婚喪喜慶、求神問卜、生老病死全部都脫離不了廟宇,因此當時在「發展」與「文化」相抗衡下,最終還是輸給了發展。 關於桂花巷,我們到了那三個斗大的「桂花巷」階梯上繼續聽了一段資本主義入侵的故事。為什麼南庄不產桂花,桂花釀卻遠近馳名;不產桂花卻有「桂花巷」?其實「桂花巷」一名的由來,是當時一群長老教會、學校老師所組成的「鄉里促進協會」所投遞的計畫書名稱。他們秉持讓鄉里環境更好的理念,爭取當時扁政府正推行的社區營造經費,在一家很愛看《桂花巷》的老闆娘所開的「桂花麵店」旁邊租下一間辦公室,索性將他們提出的計畫叫做「桂花巷社區營造計畫」。計畫主要是要將客家莊常見的後門緊連雞舍豬舍水溝,鋪上石階、整理成乾淨的共同環境空間。而這個計畫獲得首獎的100萬補助經費,協會也開心得計畫拿這筆錢為鄉里規劃更舒適的空間,此時,出現了反對的聲音,他們發現有觀光客特愛這條狹窄通往郵便所的道路,於是開始稱這條後門連結而成的石板路為「桂花巷」,沿著路邊的店家一家家的開張,開始販售一些頂著「桂花」之名、吃完就沒了的食品。大批的觀光客湧入後,原本還撐在巷內經營慈善咖啡的發展協會,也因無法應付租金調漲完全撤出桂花巷,回到長老教會中持續默默為這塊土地付出不會被質疑的努力。這就是殘酷的資本主義入侵的最佳應證,當協會為了居民改善了環境,資本主義就輕易進駐了,完全不需付出任何努力,而當地人民也無法抗拒的展開雙臂迎接錢潮,沒發現正在失去的是累積了幾百年的珍貴的文化。 更可笑的是,桂花巷頭的「洗衫坑」原本是拿來洗衣、洗肉、殺雞…,是婦女進行日常作業的場所,但觀光興起後,便被觀光客投訴不夠衛生而漸漸沒落。同樣的狀況,也在東河的兩側可以看出些微端倪,蓋了停車場的一邊,完全阻隔居民到打河邊的道路,居民也漸漸地不再利用河水進行日常的洗滌作業;相較於河的另一邊(也就是靠近南江路)仍然常有阿婆在河邊洗衣。

南庄老寮 打工換宿15天- 生活誌

當初,只是剛好有一個工作上的空缺想要轉換一下心情時,剛好看到正在追蹤的「老寮」提供打工換宿的消息,那時候我忐忑的送出google表單,沒想到居然收到了回應,就這樣訂下 1月15~31要去南庄打工換宿的生活。 其實對南庄、老寮最初步的認識,是南庄山水馬拉松前看的那個河壩劇場,充滿對土地、對在地文化的敬意而衍伸出的劇本,因而對這個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當我下了苗栗客運、拖著行李箱走到老寮時,突然感到情怯,好像正要觸碰某種柔軟的嫩肉,心底預期著可以用指尖輕輕戳下、然後感受溫柔的回彈。 那天到了老寮,是大門深鎖,於是在門口等了一會才遇到管家與這次換宿的同伴–哈勇,就在老寮大門拉開的霎那,意味著接下來的兩週,老寮就交由我跟哈勇負責了。 「要天天與蟲對抗,尤其是晚上」 老寮是一棟三層樓的老房子,房子老,所以常常不知哪冒出一些什麼小蟲蟲。像是潮濕廁所的牆壁上,總是會有一堆果蠅黏著,然後他們也飛不走,就黏在牆上等著抹布結束他們的生命;也常常有蛾,他們總是會選在一些奇特的地方壽終正寢,並且維持看起來還活著的姿勢死去;大小蜘蛛,我比較常看到小蜘蛛,當我在清理角落蜘蛛網時,他們會同步落地,有時蜷曲成一球、有時不知道消失到哪去;還有瘦小的馬陸,長得有點像蜈蚣,有一次我以為是掉在地上的棉絮,彎腰一撿才又反射性地把他摔在地上全身發毛;最噁心的是廚房放調味料的角落,在第一天徹底清洗後,過了三天又恢復同樣一堆黑點點懸掛在角角的恐怖狀況…。 「打掃的SOP,熟悉可以事半功倍」 兩人打掃與一人打掃各有優缺,兩人打掃的好處是,當一人負責「濕」的擦、拖和「乾」拖,另一個就負責「乾」的擦、掃,減少換工具的次數可以增加效率;但也別忘隔幾天要交換一下,畢竟每個人都會有死角漏掉,交換工作可以確保至少不會有萬年髒污在某個沒注意到的地方。房間結束後,順勢掃到廁所,可以選擇一人負責浴室、一人廁所,然後先完成的人就先開始擦乾、倒垃圾。廁所結束就是換被單,而被單也是一門學問,可以在掃房間前,就先拆下要洗的被單集中先丟洗衣機,這樣掃完剛好也洗完可以晾;而新的被單可以找某個順路的時間先弄成一套一套弄在每個需要更新被單的房間裡,提升裝床套、被套時的效率。最後一切都結束後,就回到三樓陽台把乾了的被單床套枕套折好收工。 一個人要完成這些打掃工作更是講求省時、省力;要以最少的上下樓趟數完成最多事情,當一個人的時候更是講求洗被單的工作要最早執行,洗了之後再直接到二樓備品室將相同更換數量的床套被單從三樓一路放到一樓。諸如此類的動線規劃也可以套用到清潔浴廁的方式,此時著重的重點在於「減少更換工具」可以一次做完的就一次做完;倒洗劑就一次倒、要刷一次刷、要沖一次沖,沖的水要適量,如果可以用瓢子舀就不要用水管噴,畢竟牆壁越潮濕、果蠅黏越多,而廁所的牆壁也沒有多髒用抹布清潔即可。但是浴室就不一樣,除了地板外,周邊的毛髮要先沖掉一輪,最後清理水孔再刷地。先處理廁所、再處理浴室,讓先洗過的水有時間排出,最後擦的時候會比較好擦。 總之因為大約有五天的時間我一個人掃,所以每天可以讓打掃流程更順暢就是挑戰了,只是到最後還是會有些疲憊而已。 「要會騎車,別太依賴台灣好行」 一開始看到台灣好行的時刻表,還會天真的覺得這裡的交通太方便,似乎只要做完每天的例行打掃就可以輕易到達各個景點。但實際上當你打掃完時,都已經12點多要吃中餐了,然後4點開始check in要回到老寮,所以free time 其實滿緊繃的卡在中間,尤其是如果要去認真爬個山,再把山裡迷路的時間算進去的話,要配合台灣好行的發車時間是不容易的,所以強烈建議如果可以,就騎摩托車吧,除非你有一整天的時間。 但我曾經嘗試早上去爬山,而那次是一個很好玩,也很恐怖的慘劇。(請看南庄老寮 打工換宿15天-福南步道、小東河步道);也曾經快速的用一個上午爬完加里山後,再回老寮打掃到4點半,幸好那天入住的人沒有太早到,而這個時候當然也要選擇從最迫切需要清潔的地方開始打掃。(請看南庄老寮 打工換宿15天-加里山);還有離開南庄當天,我打掃完後搭上12:30 的台灣好行,往向天湖,然後在當地逛了半小時後再搭好行回南庄。 最後在南庄的幾天,同事劉桑來找我玩,我與他們約好在「山度窯烤麵包」會合,於是打掃完後騎著摩托車上山,那天起大霧,又冷又雨的,不過多虧摩托車,讓我在回程的時候可以超越垃圾車趕回老寮倒垃圾,也是有趣的體驗。 「萍水相逢,但不忘學習」  在老寮換宿就像是變成老寮的主人,相較於來往的過客,你是對這個環境最熟悉的一個,因此要努力展現老屁股的風範。對於台灣客人,不需要多像在地人,因為你不可能在15天內在地化,不過要自己身為同樣遊客的角度出發,介紹每個你覺得值得一去的景點;當遇到外國客人時,你就是在地人,因為你可以以台灣的角度出發,介紹自己的國家。 面對來往客人最棒的是,每天都像戳戳樂、每天都是驚喜,每天都可以認識新的人,或許聊一下政治、選舉、環境、政策,聽到各行各業的產業結構、各國的文化習俗、各種領域的專業與辛酸;來這裡不只是了解南庄、認識老寮,更是會隨機的遇到各式各樣不同的人與事,無法預測,因此不應在換宿之前設下太多限制,例如我認為不需要限制自己要在晚閱讀多少書籍,因為當下真人真事的經驗,才是即時而無價的。 「目的很重要,但是適應與彈性也是」 很多人對換宿都會有個最初步的想像、或是想要達成的目的。我也不例外,但到了當地多多少少會與想像有些落差,當想像不成立、當目的無法達成時,那要如何從中獲得樂趣與學習? 拿我當例子,出發前我跟好多人說『我要下鄉種田去了』,但最後被問起有沒有種田,答案是沒有,但卻認識了一位農夫、一位想要發展稻魚共生的南庄人、一位使用在地農產製作調酒的調酒師(夢想是讓大家一起賺錢而不是只有自己有錢)、當然還有集合熱血年輕人找回在地文化的在地青年…。你說我沒有種田,但是我看到好多人用自己的方式在為了台灣的農業與文化努力;雖然我沒有滴下汗珠拾起稻穗,但我想在我反覆擰毛巾的過程中也是付出了一些裂掉的手皮 (?)。 「把握太陽,但是不要討厭雨天」 我到南庄的日子裡大概只有三天有太陽,兩天陰天,其他都是雨天….歐對,其中還有一天下雪!南庄很潮濕,因為在溪的旁邊又被山包圍,夜晚的霧會降到山谷(逆溫現象),如果白天有太陽,霧便會散去;但如過下雨,就加倍潮濕。 時常躺在床上,我分不出來是房子後頭南河奔流的聲音還是雨聲,但心中會想著,如果下雨,那也不出去玩了,可以在房子裡休息、聽音樂、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如果要撐傘走去街上逛一下,也可以愜意的慢行(地板太滑也走不快)。下雨,不用急忙的出去玩、等公車、看風景,更可以完整的感受一整天的時間,這時你會發現,原來一天其實很長。 我很喜歡老寮三樓牆壁上的一句話「認識土地最好的方式   就是生活」,我不知道15天夠不夠久,或許15天才剛剛淨化我都市的身心,真正要開始認識土地要在第16天才開始也不一定。每次人家問我換宿在幹麻,我都回答「打掃」與「接待」然後講不出更多的內容;但我想這個回答是身為都市人的我的都市語言,現在要我再說一次的話,我想我會這麼回答: 「換宿嗎?其實就是換個地方生活。」 最後不免俗的謝謝所有遇到而且幫助我的人;謝謝老寮給我棲身、謝謝緣份讓身為彼此過客的我們相遇、相談,我還是回到都市了,帶著南庄的塵土,但就跟當初從宜蘭離開一樣,我想這個地方也同樣在我心裡了….嗯,有點噁心,但心得不就是這樣嗎?

1991 劇團 《不如這樣》

週五晚上配上一點爵士和喜劇,是最完美的了! 《不如這樣》就是配上禮拜五最完美的組合,一走進劇場坐上觀眾席就聆聽台上沒有休止符演奏的輕快爵士樂,一整天沒有動到的細胞都開始隨著節奏搖擺,一邊注視著台上隨性表演著的演員,不受舞台拘束喝水/酒、跟觀眾聊天、放東西…。直到燈暗播放觀眾須知,開啟了整場戲的開關。 一位紅衣女性走到舞台中央的直立式麥克風,開始主持脫口秀,討論寂寞、「還不到」、討論「假嗨」那些看似沒有共通點卻又與我們深有共鳴的話題,女子講著笑話,我們笑著他講的笑話,更顯寂寞。 背後的爵士樂手們偶爾與女子互動,但更多是沈浸在自己的即興表演中,直到紅衣女子下了脫口秀的台,遇到吹薩克斯風的口吃害羞男樂手,與他展開一場不需言語卻情投意合的戀情。 就像所有愛情故事一樣,他們演熱戀、演熱戀、演熱戀,然後有個很吃味的旁白頻頻以作嘔的口吻襯托出這對戀人的熱戀…從中萌生各種笑點,直到劇情急轉直下,口吃男孩治好了口吃放棄了音樂搖身一變,變成最油嘴滑舌的男子,與天下大多數男子一樣,把所有熱戀情侶心中OS的肉麻情話全都講了出來。這樣的轉變反而讓紅衣女子哀莫大於心死,直到旁白女子戳破一切,說這一切全都寫在口吃男子 John 的劇本裡而落幕。 然後白衣女子以可笑的方式謝幕後劇終。 這齣戲整個音樂、獨白、劇情的節奏、旁白拿捏的剛好不冷場,是個非常適合週五下班的輕鬆喜劇,不愧是馮勃棣的劇本,跟《我為你押韻情歌》的路子很相似,台詞都相當有節奏而且幾乎句句笑點,只是呵呵一笑跟哈哈哈哈哈大笑不止的差別。最後對於劇本掌控者的鋪陳也是一種聰明的結束,不喜不悲反而是回到口吃男的幻想中,但虛虛實實,或許真有其事只是加油添醋。 後來發現,這個劇本果真有在第十二屆台北文學獎獲得推薦劇本獎,而1991 劇團的表演也滿厲害的,至少在實驗劇場這種小場地,除了一開始有那麼一點尷尬外,後面都讓人很自在專心的看他們演出。而每位演員都相當有才華,當謝幕酒保拿出小喇叭的時後,全場歡呼!又會演奏又會表演,觀眾驚訝之餘,手也是越拍越用力….。 看完戲,好滿足的回家。

苗栗南庄_《河壩》環境劇場

對這次下苗栗的旅程來說,參與這個環境劇場是很重要的一部份,甚至可以說這個劇場讓整趟旅程更有意義了。 從開天闢地開始,孤寂的地球有了太陽、風、河流、土地、綠樹的陪伴,漸漸長大,並且孕育出南庄這個土地。我們跟著說書人沿著溪邊走,看到過去在溪邊滌衣的婦女,在河邊玩耍的孩子,嫁離家鄉的女孩與失落的男孩… 南河與東河交會成中港溪,並且沖積出那一塊陪伴南庄日常起居、童年嬉戲的礫灘。說書人領著我們走進老街,圍繞著南庄最老的古井,透視南庄的生活,甚至透視說書人姊姊被河流帶走的悲傷。 南庄愛著這條灌溉他們的河、敬畏他。但曾經,大家忘記河流是南庄的命脈,傾倒垃圾、排放廢水…河流在哭泣,河神在哭泣,因為他是愛著南庄的,但南庄人卻將他遺忘。 他現身,沖毀一切,用最殘暴的方式將一切移為平地。這也讓南庄人團結,尊重,包容,重新思考家鄉。 簡簡單單的劇情,劇組用了大量當地的素人演員,南庄的孩子們演活了這齣戲,而我也相信有一天,他們會接手這樣的任務,繼續把家鄉的故事傳下去。 年輕人回家鄉;年輕人愛著滋養他們的土地;年輕人肩負起文化傳承的責任,誰也不想要未來的孩子們不知道這塊土地發生過的事情。 看完這個劇場,我似乎也跟南庄有了關聯,聽著溪水低語,好像也是在跟我說話一般,就連晚上走在一片漆黑的橋上也不覺害怕。 跑完步,忍不住走進河邊,一腳踏進流動快速正閃爍著太陽光線的冰涼溪水,有那麼一瞬間,我好像也是南庄人了。

《太陽的孩子》是每一個台灣人

我哭著看完 他在說的不單單是一個故事,他在說的是整個台灣。 每一個我們都有著片中阿美族人民的那種驕傲,我們帶著這樣的驕傲面對政府、面對財團、面對好多好多的無奈,像片中的Panay 一樣堅強。 我相信導演這部電影是獻給愛台灣的每一個我們,看看台灣的土地可以孕育出多麼美麗的稻穗,有時候只是我們忘記了,讓水圳被雜草掩蓋,看似荒廢的土地其實只是需要我們去關注、去灌溉,用心耕耘後還是可以長出結實累累的稻穗。 「我們不窮,只是沒有錢」,一開始Nakaw 不懂,覺得窮=沒錢,但是我相信他的母親給他了最好的榜樣,就像是Panay在她要去比賽田徑前問一再問他的一樣:「你是誰?」當Nakaw用力地喊出自己的名字時,我相信沒有人不被感動。這就是驕傲,為自己的國家、血統、為自己是誰感到驕傲。而這就是最棒的財富了。 其中也有警民對抗的畫面,誰不能想起所有在街頭抗爭的那些日子,而當那個阿美族的婆婆要被驅離時,用耳語與同族的警察悲憤的哭著「孩子啊,你的部落在哪裡?」的時後,又怎麼不為那位警察心中的矛盾與痛苦感動。 『太陽的孩子,是每一個愛台灣的我們』 哭著看完只想要謝謝導演….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曾經讓稻田荒廢,才驚覺開始為了祖先所留下的土地付出關心與努力。 我們沒錢,但是不窮,當稻田裡結滿稻穗;當我們用力地大聲喊出「我是誰」,那就是最富有的時候了。

動見体 – 《想像的孩子 The Lost Sperm》觀後

故事的背景,是設定在多元成家已經普遍受到社會接受之後,故事的主角,是一對夫妻、一個單身女性、一對剛成婚的Gay Couple 五人所共組的家庭。他們都想要小孩,夫妻需要小來來彌補過世小孩仔仔的痛;單身女性需要小孩來照顧未來老去的自己;而Gay Couple很希望可以擁有一個分享他們基因的親生小孩。貫穿這五個人的想要,而產生了想像的孩子,是過世的仔仔、也是未來可能出生用來「代替」仔仔的孩子、照顧單親媽媽的孩子、擁有兩位父親基因的孩子。 我滿喜歡這個劇情,算是一種刺激性的顛覆,描繪出真正多元成家之後的生活樣貌,也點出了很多領養、代理孕母、捐精等所衍生的倫理與需要思考的問題。像是假如把代理孕母比做代工廠,需要付錢來達成代理協議,那麼是否就將嬰兒商品化了?又或者他們五人想出了一個完美的辦法可以讓他們的孫子身上同時擁有五人的基因:理想的計畫是,家中兩男兩女生下一男、一女,再讓這一男一女結婚生子,這個小孩便擁有這五人的基因。但這個過程是否有充滿了父母們私心的期盼而罔顧小孩心中真正的想法?萬一生下的男孩也是同性戀,那該如何? 種種的衝突與想像,讓整齣劇不停的撞出火花,雖然劇很長,但幾乎沒有空場。也很喜歡導演用仔仔過世的意外貫串整個演出,捉迷藏的倒數、不孕夫婦的真實原因…甚至仔仔直接出現在舞台上與媽媽互動,讓整個演出更加動人,那種親情與不捨、罪惡感與善意的欺瞞,這些很無奈而美麗的人性就這樣鋪排在整個意外與劇情中。 而那個想像的孩子因為尚未出生,他與角色的互動更加動人。那種明知自己的一句話將親手毀掉自己降臨到世上的可能,卻因心疼這些爸爸媽媽們的煎熬而不斷的在期待與落空之間切換。幸好故事的最後,那位獨身女性所懷的孩子終會出生,而他必定同時擁有愛他的兩個爸爸與一個媽媽。 整場表演,除了劇情,我非常喜歡姚坤君的演技,自然而不做作,總是在悲傷到了極致時來個破涕微笑,而不會讓角色深陷在無法自拔的悲傷,而推遠了演出與觀眾的距離。

台北藝術節 楊景翔劇團 – 《雨季》觀後

台北藝術節第二部,第一個是人型機器人,但已經過太久了只留下文字的心得,卻也懶得打成文章,第二部是雨季。一開始想要買是因為楊景翔,再來就是很想要看看跨國合作的作品。 舞台跟燈光都沒有讓人失望,舞台是由多個可以移動的歪斜小房子組成,演員就在小房子的屋頂上行走、癱軟、翻滾、滑落,完美的利用那些屋頂的斜度,同時動作,使得畫面很豐富;再加上演員的服裝分別是鮮豔的紅、黃、藍、綠、橙,舞台就像開花一樣,這裏一朵、那裡一束的在不同的頻道上講出他們的台詞。 整個劇本從一個小男來的車禍貫穿,是他正在吃著蝴蝶結餅乾的時候,被車撞到擋風玻璃上飛出去,身亡。 一個事件的插入,翻轉了原本的家庭、原本的lesbien couple、原本的助理情迷。他們五人的生活瞬間產生了某種變化,失去兒子的夫妻,沒辦法共處;肇事的電台主播因為無法承擔罪惡而離開他的伴侶去印尼短暫旅行;失去兒子與妻子陪伴的丈夫接受助理的媚惑而發展了婚外情,而此時,到了越南的電台主播遇上了雨季。不停落下的雨,就像罪惡感不停落在他身上無法逃離,於是最後他才又決定要回到都市裡。 一個意外,讓每個人都逃避,但最後發現什麼也逃不掉,只有時間可以讓生活回到正軌,失去的,就成為回憶的在時間中漸漸淡去。 整個劇本很簡單,就是一個事件發生後像是散射一樣發展出每個角色各自的事件,架構雖簡單,但是場景、肢體、音樂等等讓整個畫面很豐富,即使有時候因為翻譯劇本的關係讓台詞有點出戲,但整體來說還是滿享受的,尤其會一直下意識期待那些舞台上的小房子會出現什麼超乎想像的小功能。 而印尼下雨的那一段,還是沒有參透投影藍色皮膚小孩所要表達的意思,還是說,那純粹是跟著劇情進行「少數民族調查」的劇情所需? 語言的輕重《雨季》文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馬納邦山 郊遊野餐苗栗一日遊

和同事彧彧與他姐夫的同事們去苗栗踏青,去爬一座我沒聽過的小小山「馬納邦山」。我們從台北南下苗栗,然後一路開上登山口,直到感覺登山口離山頂非常近才開始準備上山。 指標很明確,但路上雜草叢生,有一整片的大花咸豐草,如果愜意悠閒,是可以與朋友在這片雜草中玩得像個孩子的,丟著那些黏人的小刺,耗上一個下午。 這座山不難爬,只是潮濕悶熱得難耐,幾乎沒有一點風,爬著爬著大汗直流。路也還算好走,偶爾階梯、偶爾土徑,只有一兩段爬升稍微陡一點,但也不致於需要四肢並用的攀上去。樹很茂密的生長在山徑兩側,偶爾幾棵很粗的巨木挺像天空,向上看也看不到樹冠的盡頭。站在這樣巨大的樹木底下,我不禁想像,這棵樹有如高樓,每一層樓都孕育著不同的生命與故事。 偶爾從山徑樹葉的開口往下望去,是山谷,被人開墾出的道路切割的山谷,也是另一種美麗。 走著走著,在一段平緩舒服的稜線步道後,跨過一個被切開的巨石 然後不久後就抵達山頂,也是無風的狀態,不過倒是看到相當美麗的雲彩。 抵達山頂已經近午,於是領隊就卸下他的巨大包包開始煮水煮麵開罐頭,一群人在樹蔭下吃將起來。只是附近的小蜜蜂除了一直鑽進我們的頭髮、停在衣服上吸取鹽分外,他們也酷愛我們的食物香氣,不停的在附近盤旋,幸好是善良的小蜜蜂,只是嗡嗡嗡的一直發出聲響,倒沒有太大的威脅。 吃飽喝足後,準備下山。抱著輕鬆的心情一下下就回到停車的地方,一看時間還早就決定去苗栗最高的車站「勝興車站」觀光。 開著車跟著導航,似乎又翻越了一個山頭才到達車站。真的很有味道,鐵軌、山洞,還有沿著車站熱鬧的老街,很多美好的味道。苗栗是客家人的家,路上的食物很多是客家小炒與客家小點心,像是到了一個很可愛的小村落,而村民拿出自家的特有食物招待著我們。 玩著玩著也就餓了,於是早早吃了晚餐,滿滿一桌的客家特色料理被我們一群人狼吞虎嚥的瞬間秒殺。然後才心甘情願的啟程北上。結束杜鵑颱風前最後的好天氣。 仔細想想,很久沒有這樣的輕鬆寫意行程,最近往往傾向「體能訓練」後搭配「適當娛樂」與「熱量補充」的路線。偶爾這樣也是滿好的,雖然吃進的熱量遠比消耗的大很多….但也無所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