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老寮 打工換宿15天-歷史篇

第二天跟前管家姚姚帶的南庄導覽,抵抗一打開拉門刺骨的寒冷,我們一群人從南江街走出去。

南江街,老寮的所在位置。之所以叫做南江街,是因為臨著南河,也因為剛好位在南河、東河、中港溪的匯集地,因此是南庄最早發展的一條街,無論是山上的煤礦或樟腦,都會在這塊建築密集的區域進行販售與交換。而現在的南江街早已沒有當初市集熱鬧的景致,許多街上的房子年久失修,被雜草吞噬,正是產業沒落後人口外移、老化的最佳證明。剩下的房子也因應觀光,將二樓統一加上可以種植盆栽的小陽台,形成另一種規律的景致。

康濟吊橋,是因為觀光而生的吊橋。台灣很喜歡吊橋,於是當南庄變成了觀光區後,也硬是蓋了一座跨越東河的吊橋,漸漸取代了原本「南庄橋」溝通河岸兩側居民的工作。站在吊橋的正中間,可以完整體會南庄的一天,太陽從東邊升起後,照亮山谷,驅散積存一夜的水氣;日正當中後太陽將沒入吊橋的另一側。記得到南庄的第一天,我拖著行李正要上橋時,前面的女孩帶著他的黑狗走到橋的1/5時,那隻小黑狗三番兩次的猶豫、退縮,不論主人如何鼓勵,他總是在跨出三步之後又因吊橋搖晃而折返,最後他決定直接涉溪而過,我就在吊橋上眼睜睜的看著牠被湍急的河流沖到遙遠的對岸,應證了以前高中物理的題型之一。

走出康濟吊橋,左手邊就是「十三間老街」,顧名思義過去曾經有十三戶人家在這,房子修建得整齊,但現在似乎已經有很多戶都不復存在了。繼續走到南庄真正的老街上,聽說過去因為關刀山大地震,老街上原本的房子都嚴重受創,後來才又重新修建,因此說老也老不過30歲,但還是看得到過去老平房的長相。

「永昌宮」前有一間製冰廠,也是南庄僅存的製冰廠,由於過去南庄曾因煤礦、樟腦、木材而繁榮,光是這塊小地方就有三家製冰廠。但產業沒落後,接連倒閉只剩下「永良製冰廠」觀光興起後,老闆也跟風似的開始賣起了臭豆腐與桂花冰苦撐著。

走到南庄國小,開始正式的講解南庄的歷史,而南庄的歷史要從一位日阿拐先生說起。日阿拐是一位被賽夏族收養的漢人,成年後備受族人愛戴而成了部落的頭目,他有著超強的溝通能力與外交手段,因此帶領著部落與客家、泰雅、漢人協商,爭取了許多許多的農地與獵場,甚至還因為幫忙賑災被封了國子監!但後來因為日本人從滿清政府接管台灣,原本原住民和漢人土地上的主客關係,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土地完全收編國有,再加上當時日本人從台灣大量出口的樟腦在國際市場價格下跌,日本人變得窮困付不出當時房地稅「山工銀」,於是阿拐遂率領族人攻打日本人,但日本人也不是省油的燈,拿著台灣樟腦做成的無鹽火藥對付原住民。阿拐只能逃,逃回賽夏族的山裡從此變成傳說。

老寮前管家姚姚指著南庄國小裡的那棵楓樹,說是當時日本人處決反抗原住民的刑場,當時還會把原住民的頭顱掛在樹上示眾。國小的小朋友都不相信,但卻也不敢在晚上時靠近那棵楓樹。緊靠著南庄國小,是南庄老街的一號景點「南庄百年郵局」,正是日據時代當地繁榮到需要專設郵局的證明,而這個古老郵局,現在由南庄鄉觀光發展協會接管,長得跟所有觀光區裡的小古蹟一樣,販售紀念品、拍照、蓋章…但卻是支撐著桂花巷觀光發展的重要靠山。

郵便所再往上走是「永昌宮」,也是南庄最重要的信仰中心,裡頭住的是三官大帝,原本的寺廟也是因為關刀山大地震全毀,後來才又臨時建造了新的永昌宮。為了慶祝落成,想要舉辦非常盛大的辦桌活動,預計在「郵便所」的位置起一棟香客大樓迎接來自各地的香客,但這個信仰計畫剛剛好與當時想要藉由「郵便所」發展桂花巷觀光的協會產生衝突。而當時正巧在舉行「南庄十大景點網路票選活動」,桂花巷的支持者便啟動網軍灌爆「郵便所」的得票數獲得勝利,這也是為什麼郵便所還在,而永昌宮還是孑然一身。對於一個城鎮而言,當地的廟宇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據點,無論婚喪喜慶、求神問卜、生老病死全部都脫離不了廟宇,因此當時在「發展」與「文化」相抗衡下,最終還是輸給了發展。

關於桂花巷,我們到了那三個斗大的「桂花巷」階梯上繼續聽了一段資本主義入侵的故事。為什麼南庄不產桂花,桂花釀卻遠近馳名;不產桂花卻有「桂花巷」?其實「桂花巷」一名的由來,是當時一群長老教會、學校老師所組成的「鄉里促進協會」所投遞的計畫書名稱。他們秉持讓鄉里環境更好的理念,爭取當時扁政府正推行的社區營造經費,在一家很愛看《桂花巷》的老闆娘所開的「桂花麵店」旁邊租下一間辦公室,索性將他們提出的計畫叫做「桂花巷社區營造計畫」。計畫主要是要將客家莊常見的後門緊連雞舍豬舍水溝,鋪上石階、整理成乾淨的共同環境空間。而這個計畫獲得首獎的100萬補助經費,協會也開心得計畫拿這筆錢為鄉里規劃更舒適的空間,此時,出現了反對的聲音,他們發現有觀光客特愛這條狹窄通往郵便所的道路,於是開始稱這條後門連結而成的石板路為「桂花巷」,沿著路邊的店家一家家的開張,開始販售一些頂著「桂花」之名、吃完就沒了的食品。大批的觀光客湧入後,原本還撐在巷內經營慈善咖啡的發展協會,也因無法應付租金調漲完全撤出桂花巷,回到長老教會中持續默默為這塊土地付出不會被質疑的努力。這就是殘酷的資本主義入侵的最佳應證,當協會為了居民改善了環境,資本主義就輕易進駐了,完全不需付出任何努力,而當地人民也無法抗拒的展開雙臂迎接錢潮,沒發現正在失去的是累積了幾百年的珍貴的文化。

更可笑的是,桂花巷頭的「洗衫坑」原本是拿來洗衣、洗肉、殺雞…,是婦女進行日常作業的場所,但觀光興起後,便被觀光客投訴不夠衛生而漸漸沒落。同樣的狀況,也在東河的兩側可以看出些微端倪,蓋了停車場的一邊,完全阻隔居民到打河邊的道路,居民也漸漸地不再利用河水進行日常的洗滌作業;相較於河的另一邊(也就是靠近南江路)仍然常有阿婆在河邊洗衣。

Leave a comment